未盡意,欲共師東行,省方觀俗,指麾之外,別更談敘,師意如何?〃
這句話看似懇切,實則暗藏玄機,如果玄奘只是一個一心問佛而不關心世事的僧人,就可能因為唐太宗的〃退〃而迷迷糊糊的答應下來。唐太宗為什麼又會提出讓玄奘同行的要求呢?
唐太宗可能覺得跟玄奘說話很有意思,這次短暫的會面聊得意猶未盡,所以想讓陪伴左右,有空就一起聊聊天;其次,戰爭會讓人心力交瘁,唐太宗需要一位有才學有見識的高僧陪在身邊說話放鬆,緩解精神上的壓力;最後,玄奘在民間威望很高,把他帶在身邊,正好可以藉助佛法減輕戰爭給民眾帶來的創傷。
當時,整個大唐帝國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對遼東的戰事上,而洛陽又是這場戰爭的大本營和物資集散中心,整個洛陽城都在為戰爭做準備,唐太宗本人也是日理萬機,所以與玄奘的這次會晤顯得比較匆忙。據史料記載,唐太宗在決定親征高句麗(從兩晉到唐初,朝鮮半島一直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這裡的高句麗並非明代高麗,中間隔了整整一個新羅王朝)前派人放話給西北邊境的最大的對手薛延陀:朕即將親征高句麗,關中空虛,你要是有膽子,就放馬來攻長安!這是何等的氣勢,唐太宗的話當時就把薛延陀震懾了,嚇得這位一方梟雄不敢輕舉妄動。
有人認為唐太宗發動遼東之戰、攻打高句麗是一場錯誤的戰爭,然而縱觀歷史,一個朝代的開國帝王將相往往是這個朝代中最厲害的一批人,而貞觀時期恰好是唐代第一個人才最密集的高峰期。所以唐太宗想趁自己還活著、良將都健在、打天下的那支勁旅銳氣尚未消逝之前開疆拓土是很有道理的。反觀宋朝,沒能在太祖太宗兩代收復燕雲十六州,幾乎就為三百年被動挨打定下了基調。
對於一個僧人而言,能夠陪伴在君王身邊無疑是莫非的榮耀,玄奘也不會不知道帝國的戰爭機器已經發動,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接下來該做的是什麼,所以他再次以遠道而來身體狀況不佳為名委婉的拒絕了唐太宗。從今天的眼光看,玄奘找得這個身體不適的藉口並不怎麼樣,聰明點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託詞,不過這也從另一個方面看出玄奘雖然精於世情,但始終是個不擅〃說謊〃的厚道人。唐太宗當然不會當面揭穿他,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
◇歡◇迎訪◇問◇。◇
第14節:第二章 隨機而變,智慧勝於機巧(7)
〃師尚能孤遊絕域,今此行蓋同跬步,安足辭焉?〃
意思是說,法師你一個人都能夠到如此遙遠荒蕪的地方去,眼下您跟我同行,有大軍保護,對您來說就跟動一動腳趾那麼容易,還有什麼好推辭的呢?一句話,就把玄奘的小把戲點破了。玄奘沒辦法,他也不打算繼續〃編〃理由,只好實話實說:
〃……玄奘自度,終無裨助行陣之效,虛負途路費損之慚。加以兵戎戰鬥,律制不得觀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
玄奘的話很實在,行軍打仗他幫不上什麼忙,呆在軍隊裡還白白耗費錢糧,自己都覺得愧疚,何況佛教規定僧人不能觀看戰爭,這是違背戒律的。這麼一說,唐太宗也就不好再勉強玄奘了,但這一回合的〃過招〃沒有結束,唐太宗很快就當面拒絕了玄奘想去嵩山少林寺譯經的請求。
玄奘之所以會提出在少林寺譯經,是因為少林寺既離東都洛陽不太遠,又避開了大城市的嘈雜俗務,而且山水明秀,是譯經的上佳場所,加上少林寺本身佛學精深、藏書眾多,其中還包括了不少梵文經書,對玄奘的譯經工作大有幫助。另外,少林寺離開洛陽和玄奘的故鄉偃師都不遠,既能解了思鄉之情,又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免得遭人猜忌。
而唐太宗不讓玄奘在少林寺譯經,直接安排他入住長安的弘福寺的原因也很簡單:弘福寺是當時長安最大的寺院,與皇家關係密切,是唐太宗給太后祈福的地方,足見他對玄奘的看重;同時,唐太宗也不想讓這位高僧離自己太遠失去控制,因為玄奘的威望實在太高,作為帝王不得不多個心眼兒。
第五次〃過招〃,兩人各拒絕對方一次,還是難分高下。所謂不打不相識,英雄惺惺相惜,拒絕不是仇恨的開始,而是相知欣賞的開始。拒絕不是對立和矛盾,而是有立場、有原則、有堅持的表現。
如果把第四次和第五次〃過招〃連起來看,唐太宗指定玄奘入住長安弘福寺其實是扳回了玄奘拒絕還俗為官這一局的劣勢。所以,五次〃過招〃,兩人最終還是打了個平手。
這場對話最後是以一個比較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