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對回國後的玄奘來說,這是他後半段生命中最重大的使命;身同經在,取經只是他恢弘志向的一半,接下來,他要把從印度帶來的海量經書翻譯成漢語,弘揚佛法。
辯機和唐太宗的死給玄奘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如今依舊聳立著的大雁塔,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重新踏上了西域的土地,來到了西域絲綢南路上一個重要的佛教國家于闐(今新疆和田)。當然,十幾年後,于闐也將成為大唐帝國版圖的一部分。
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幹遺址)。
于闐是西域最著名的古國之一,漢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漢軍司馬班超至於闐,並以此為根據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車、疏勒。西晉時與鄯善、焉耆、龜茲、疏勒併為西域大國。北魏年間,于闐先後被吐谷渾、柔然攻襲,國勢漸衰。唐太宗貞觀年間,于闐王遣子入侍唐朝。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于闐成為唐安西四鎮之一,成為絲綢之路南道最重要的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于闐農業、手工紡織業發達,是西域諸國中最早學會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以玉石聞名於世,還是西域大乘佛教的中心,對中原佛教影響巨大。
在之前的講述中我們知道,玄奘離開河西后,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在西域境內採取的是偏離官道又不敢遠離官道、北路與中路交替的前進路線,既是出於地理環境因素的考慮,又是政治外交因素影響的結果。但是這條路線現在正被戰爭的陰影所籠罩……大唐和西突厥正在爭奪天山南北的控制權,出於安全的考慮,玄奘選擇了從西域絲綢南路,平靜而愉悅的沿著當年佛教東傳的路線東行。
§虹§橋§書§吧§BOOK。
第79節:第十二章 圓滿人生,職業成就事業(2)
絲綢南路平坦寬闊,事異時移,如今的玄奘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戰戰兢兢都不敢在白天上路的偷渡僧人,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沿途閃躲多走許多彎路,更不必擔心取水時被人一箭射死……他的行李從一個單人背囊變成了數以噸計的經卷寶物;他不再是一個人上路,也無需一個人在茫茫沙漠戈壁中苦苦尋找水源,用信念和毅力支援自己前進;他的周圍雲集著各國的高僧、使者,他們眾星拱月般的陪伴著這位當世最傑出的聖僧東歸,他們覺得無比自豪,因為他們將要前往的是那個時代最強大、最繁華、最神秘的東方大國……大唐。
從曲女城到于闐,玄奘和他的隊伍足足走了三年,玄奘有意放慢腳步,不急不緩的走訪了來時未及遊歷的各處名勝佛跡,不斷接納新的成員加入到這支龐大的〃觀光團〃裡來。他們受到了沿途各國最高階別的禮遇,即便在那些並不信奉佛教的國家裡,玄奘也被看成是大唐的象徵,國王們紛紛請求玄奘向大唐皇帝轉達最誠摯的敬意。
不是使節勝似使節,這或許是對玄奘當時身份的最好概括。
玄奘歸來的訊息傳到了于闐,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西域古國沸騰了。于闐國王帶著王子打馬飛奔趕到國境,見了玄奘一面後,當即留下王子陪伴,自己又打馬趕回王城準備歡迎儀式。當玄奘一行就快走到王城時,國王又派出大臣在半道迎接,恭恭敬敬的將他迎入王城。
如果說高昌是玄奘離開大唐後、開始西行前的籌備基地,那麼于闐就是他西行歸來、返回大唐前的一個緩衝之所。不論是離開還是歸來,玄奘西行都已不再是一次簡單的佛教活動……十八年前,西域與大唐關山相隔,十八年後,大唐儼然已是西域的主人,當中涉及到的政治、軍事、外交關係,都需要玄奘在回國前進行充分的了結和準備。
一個真正成熟的社會人,是不會因為內心強烈的願望而去盲目的做一件事,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規劃,才能為下一步計劃的實施保駕護航。
為了更好的完成從遊學僧人到大唐臣民的角色轉換,玄奘在於闐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第一,整理物資。這裡的物資包括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佛像、珍寶等貴重物品,也包括沿途所需糧食藥品衣物馬匹駱駝等後勤物資。管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個細節都需要統籌安排,更緊要的是,由於在橫渡印度河時損失了一部分經卷,所以玄奘要利用在於闐停留的機會派人去龜茲、疏勒等地補抄經文。
第二,瞭解情況。這裡的情況也包括兩部分,一是于闐當地的風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