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齊今年21歲,高中都沒畢業的他,白天在便利店打工,晚上在夜市擺地攤兒。目前,有很多年輕人都像家齊一樣,工作自由,收入不菲。但是,如果問他們對將來怎樣打算,他們多半沒有答案。有些人也許會說:“幹嗎想那麼多?計劃趕不上變化。”
“計劃趕不上變化”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是,反過來想一想,面對那麼多變化,人們真的可以沒有計劃嗎?在多元化的社會,畢業後的莘莘學子,在高度競爭的情況下求生存,到底有多少存活下去的籌碼?面對全球化、資訊時代的快速知識累積與淘汰,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過下去?
沒有計劃,就等於沒有未來。唯有盤點手上的資源,直面優勝劣汰的事實,才可能在這充滿競爭挑戰的時代取得勝利。然而,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又是怎樣的呢?科技貴族打算45歲就退休,一般人若不是為了退休金,也不會熬到60歲才離開工作崗位。真正退休以後,人們卻還要在沒有收入、沒有工作的情況下再生活30年左右。在這段時間裡,無論人們的健康狀況如何,如果在年輕時沒有合理的人生規劃,那麼退休後的人生就會變得黯淡無光。
所以,我們必須及早進行時間管理和人生規劃。新觀念下的時間管理,不只是計算一定的工作時間可以換取多少酬勞,而是計算一定的酬勞佔用了我們多少時間;並且要知道這樣的時間代價到底對我們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追求具有多少意義?或者說,我們要想一想,自己到底追求什麼,想要什麼,或是有過什麼夢想?工作難道只是為了賺錢或打發日子而已?
人生最重要的轉變一般發生在下面三個時段:18歲—22歲、28歲—32歲和38歲—42歲。在這三個時段前後都是平穩發展期,只有這三個時期才是變動最大的時段,必須好好把握。能夠掌握變化的時機,才能順應天時,相時而動。一般情況下,在變動到來的前兩年,即在16歲、26歲和36歲的時候,就應該開始準備,開始計劃。
16歲時要計劃什麼?當然是計劃上大學後讀哪個系,也就是確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這時候可以參考老師和家長們的意見。人生的定位往往跟這個階段有關。如果開始的時候作了錯誤的選擇,不僅白白浪費四年工夫,而且會影響自己的一生。現代的教育講究多元化,學生可以多選修自己喜歡的科目,充實自己。所以學生在校時要充分利用時間,專心學習。
26歲時要計劃什麼?當然是家庭和工作的取捨和平衡。現代許多曠男怨女,往往在適婚的年齡,夜以繼日地工作,忽略了感情與家庭。等到過了適婚年齡,就只好抱著獨身主義,成為“單身貴族”。殊不知到了中年以後,就會漸漸體會到家的重要性,到那時真是悔之晚矣。許多人工作時十分出色,但是私人生活很貧乏,一旦拿掉工作的冠冕,就成了“空心”人。
36歲時要計劃什麼?當然是準備開始第二個職業生涯。不要懷疑,現代人必須具有多種技能,否則很可能會提早被淘汰。如果等到38歲—42歲再來準備,可能就晚了些,因為任何技能或者興趣的培養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沒有兩三年的培養與醞釀,是不可能實現的。
寫下自己的計劃後,要分析: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要做什麼?我該做什麼?這樣才能確定你的希望和現實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可以做的未必是自己喜歡的;真正喜歡的,又未必是該做的。唯有交叉分析才能知道自己真真切切在想些什麼。
計劃分析完畢,再拿出一本明年的日曆,把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地填在各個月份裡面。舉例來說,如果明年的財務規劃是要賺8萬,那麼就將固定收入和固定支出都寫在日曆裡面:每月5日發薪水,就在5日這一天寫上固定收入;每月20日繳房租,就在20日這一天寫上固定支出。如果有儲蓄,也要寫出來,這樣能給自己增加一些成就感。
接下來是確定優先順序,例如就讀的英文輔導班要進行考試,同時還要做其他的事情:上班、帶小孩、做家務……那就要把優先順序先列出來。如果同一時間要做的事情多於三件,那麼第四件事一定要去掉。
日常工作中最難的事情,是避免干擾與拖延。上班族只要一進辦公室,就會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情。要想避免有更多的事情困擾或打擾你,就要學會拒絕的藝術。有些事情一旦你做了,就永遠是你的了。如何想法子把事情分擔給不同的人,並且顧及別人的面子,需要很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必須趁早學習。
日常工作的第二件難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