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地位競爭上佔據可觀優勢。相較於單收入家庭,雙收入家庭裡夫妻兩人合起來的收入,
能付得起更大更好房子的月供。可一旦大多數家庭都變成了雙收入,這一優勢也就喪失了。
雙收入家庭獲得了更強的購買力,但它的主要後果是強行抬高了夫妻所購買房子的價格。現
在還想跟鄰居看齊的夫婦,除了讓妻子從事受薪工作之外,實在沒什麼別的選擇。
可我們對房子著迷的最突出證據,則是:截至2003年底,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連續7年走強,
在此期間,房價翻了兩番多。此次繁榮期的規模和強度,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由於多
年來持續保持低通脹,房屋貸款利率降了一半。根據銀行採用的標準貸款公式(判斷可以向
貸款人借出多少錢),利息減半,則貸款人的貸款額度大致可翻一倍。但我們先別急著得出
結論。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面對20世紀90年代貸款利率的穩步下降,我們有三種可能的
應對方式。
第一,人們可以保持月供不變,這意味著他們能夠儘早還清貸款;第二,人們可以把月供減
到最低限度,從而有更多的錢可花在其他東西上;第三,人們可以換購一套更昂貴的住宅,
月供也不會大幅增加。雖說三條道路都有不少人選,可很明顯,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換購住宅
。
為什麼大多數選擇了這條路呢?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明顯,我們是想要滿足長久以來對高質
量住房的需求。我們一直想在房子上多花錢,只是以前承擔不起。借貸成本一下降,我們立
刻就撲了上去。照你想來,減半的利息,絕對會帶來大批初次購房者。從前根本買不起房的
年輕夫婦—還有不那麼年輕的夫婦—進入購房市場的機會大大增加了。
可澳大利亞央行(Reserve
Bank)的研究卻表明情況並非如此。在房地產7年繁榮時期,發放給初次購房者的貸款比例,
和正常年景並無太大差異。房屋和住房貸款需求的巨大增長,並不意味著擁有住房人數的巨
大增長。相反,現有的住房擁有者,為了提高自己在市場上的位置,把大量潛在初次購房者
對住房的迷戀(2)
擠到了一邊去。
我們對房子著迷的最後一個跡象,來自此次繁榮期的一大特點:投資性住房所扮演的特殊角
色。我們以前擔心澳大利亞會變成一個房客之國,現在卻變成了一個房東之國。告別了在證
券市場上的搏殺—磚頭和瓦塊重新成了誠實澳大利亞人的投資上選。大批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
意識到,退休之前自己沒有省下足夠的錢,所以轉入投資性房地產市場,以期迎頭趕上。
銀行和其他信貸機構新近發放的住房貸款,約有40%放給了投資者(非自住)。我們在房屋上
的所有欠款,1/3以上都歸於出租性住房。這一比例,自20世紀90年代初增加了15%。做了抵
押貸款的家庭,只有1/3。
但請記住這一點: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家庭比例,現今已達17%。而在前20%最富有的家庭中
,該比例更是接近1/4。這種對磚頭瓦塊的迷戀很符合澳大利亞人的脾性。在美國和加拿大,
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家庭比例,還不到本國的一半。英國家庭更只有2%。
根據澳大利亞央行的說法,“由於貸款困難,幾十年前,只有家境好、人脈強的人才能選擇投
資租賃性房地產”。但現在情況有了改變。如今的銀行主動向你提供投資性貸款。從前的人想
要借款用於投資,要支付的利息比自住房貸款高整整1%。可這都是陳年皇曆了。在其他英語
國家,銀行對房東貸款,尚未變得如此熱心。
在其他國家,投資租賃性房地產,是不能免稅的。可我們的房地產投資人,有息貸款和其他
支出(無須稽核)全部免稅,另外還可扣除建築物及其設施的折舊。倘若我們有了資本收益
,按稅率的一半繳稅。在遞交給澳大利亞生產委員會(Productivity
mission)對初次住房所有情況的調查報告中,央行引用了一個例子:假設某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