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七武士 作者:中國長城網

,殊死抵抗,戰後卻很少能得到幕府的獎勵,人人心懷怨憤。好不容易盼到幕府倒臺,然而所謂的“建武新政”也無法給他們以實利和補償,因此都恨朝廷入骨,希望再建一個能對自己有利的武士政權。尊氏的到來,對他們而言,彷彿是終於看到了一線曙光。於是趁著官軍因勝而驕,追趕不力的機會,不過一個月,足利尊氏在九州拉起了一支龐大的部隊,號稱五十萬,延元元年(1336年)四月三日啟程,分水陸兩路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征之途。

決戰湊川(1)

此時的朝廷方面,北畠顯家的陸奧軍已回防奧州,在播磨(兵庫縣)佈防的只有新田義貞所部兩萬多人。面對如此強大的敵軍,京都朝廷再度手足無措。只有楠木正成足夠沉著,他早在尊氏西渡之時,就已經開始考慮未來的形勢對比和相應的防禦對策。當後醍醐天皇向正成問計時,他胸有成竹地奉上了寫成已久的《楠木奏摺》。

在此奏摺中,正成寫道:“尊氏既已率筑紫(九州島的舊名)九國之眾向京都進發,勢若雲霞。我方以疲憊之少量兵力同來勢洶湧之大兵力周旋,倘採用常規戰法必敗無疑。應召回義貞,如上次所為,君王臨幸山門,正成仍下河內,以畿內之兵封鎖澱川河口,從兩翼進攻入京之敵,使其軍糧枯竭,如此,則敵必將疲憊不堪。乘此機會,我方逐漸集結兵力,彼時義貞自比睿山,正成自後方來攻,則朝敵一舉可滅。義貞也可能有這樣想法,即如果連一仗也不打就撤退,人們會認為窩囊,是可恥的,因此要防衛兵庫。可戰爭最重要的是最後的勝利,應考慮此時情況,然後決定。”

孫子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說要把握戰爭的主動權。正成在這裡提出的糧食戰略,就是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如果按此戰略部署,義貞軍奉天皇固守比睿山,切斷北陸方面糧道,正成封鎖住澱川河口,扼制來自瀨戶內海方面敵人的水軍,進而會同義貞軍從南北兩方夾擊困在京都的足利軍,那麼,足利軍則不僅糧道斷絕,並且腹背受敵,有可能改變此次戰役的結局。

當然,足利尊氏也有可能吸取上次的教訓,並不急於進入京都。那麼他就面臨著或是進攻楠木軍或是進攻新田軍的選擇。如果他進攻楠木軍,則楠木軍可以重新退守金剛山區,憑藉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和堅固的防禦體系與足利軍周旋,使新田軍積蓄實力,並等待北畠軍二次南下,與足利軍決一雌雄。如果尊氏大軍北上攻擊新田軍,則楠木軍一來可以截斷自九州而來的足利軍後援,陷足利軍於困境,二來可以尾隨足利軍北上,與新田軍南北夾擊,在野戰中擊敗足利軍。

然而以參議藤原忠清為首的公卿們卻竭力反對這一正確戰略,在他們看來,真正的朝敵不是急欲竊取皇統的足利尊氏,反倒是要剝奪他們來之不易的優裕生活、趕他們出京都的楠木正成。後醍醐天皇也是同樣想法,他駁回了正成的奏摺,命令他率兵出京去協助新田義貞,抵禦足利叛軍。

因為建武新政失去人心,最主要是失去了各地的武士之心,據說聲威赫赫的楠木正成在本領內徵兵時,曾和他出生入死的武士們都面有難色。楠木正成的本領在河內一帶,在面臨幕府百萬大軍的時候,這些河內武士堅決與正成站在一起,把身家性命都交給他,而如今卻不願再次與正成並肩戰鬥了。是正成變了麼?沒有,正成依舊英勇善戰,依舊決勝千里,依舊是當年金剛山上的楠木兵衛正成,變的是站在正成身後的後醍醐天皇。想當年“元弘之變”的時候,河內武士是不堪幕府的壓迫,寄希望於正成帶領他們支援後醍醐天皇,推翻幕府,改天換地,從此揚眉吐氣。而今鎌倉幕府被推翻了,武士們卻沒有得到他們想得到的,甚至面對著還不如幕府時期!這樣的朝廷已經不再值得他們去效命,這樣的天皇已經不再值得他們去奮戰。在河內武士看來,若是出身武士的足利尊氏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他們恐怕會得到比現在更多的利益。

對此情況,正成又何嘗不知呢?他的內心同樣充滿著矛盾和痛苦。他完全瞭解,後醍醐天皇沒有給社會帶來光明,而現在又絲毫沒有改變錯誤政策、哪怕是略微反省一下自己的舉措。人心已經全面轉向足利尊氏,後醍醐天皇一方的失敗是早晚的事情。但當足利尊氏舉起反旗那一刻,正成已經認定他是叛賊。正邪不能兩立,更何況“只要聽說正成未死,聖業必能實現”的誓言言猶在耳。文死諫,武死戰,事到如今,正成諫已諫過,唯有拼死一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了。

理想已然破滅,懷著理想的人既然不願屈從於現實,那也就只有隨理想而去了。這是古往今來許多理想主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