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就此罷休。據說,當時政虎催動戰馬,單騎直入武田本陣,一路所向披靡,瞬間便殺到了武田信玄本人跟前。正坐在折凳上沉吟的信玄猝不及防,眼看得政虎手起刀落,慌亂中只能抬起指揮大軍作戰的軍扇來抵擋。政虎照著信玄連砍三刀,斬斷軍扇不說,其中一刀更是砍在了信玄的肩膀上。四下守禦本陣的武田親兵這時終於回過神來,一擁而上將信玄團團圍住。政虎再斬不得,徑直勒馬轉向己方陣營,翩翩然絕塵而去。“流星光底長蛇逸”,兩人一生中真正的正面相逢,就以這樣的方式宣告了終結。
然而,上杉政虎與武田信玄,究竟誰才是這場戰事的勝利者,在此後卻又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首先,從傷亡統計上來看,截止到當天下午四時,武田軍停止對上杉軍的追擊,兩方各自收兵清點,武田軍戰死者約四千餘人,更有山本勘助、武田信繁等一干大將,損失明顯高於上杉軍的三千人,就這一點而言,似乎是上杉軍取得了勝利。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武田軍最終還是完成了對上杉軍的合圍,並迫使後者退卻,進而據有幾乎整個北信濃,從這個角度來看,又似乎是武田軍取得了勝利。於是,後人便有了“政虎在戰術上獲勝,信玄在戰略上獲勝”這樣的折中評價。
但無論如何,是役之慘烈空前,即使放諸整個戰國時代,亦屬罕見,也正是政虎用兵之剛猛的有力寫照。後來跟隨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參與大坂戰役的上杉家臣杉原常陸,便在因奮戰而獲幕府感狀(對武士戰績的褒獎文書)時不屑一顧地說:“我等當年追隨謙信公,歷大小戰事不計其數,其酷烈無以復加,縱然是不期生還的惡戰,也未足得一感狀。如今之戰,有如小兒投石打鬧,彷彿賞花遊玩般輕鬆,卻也獲得了這樣的褒獎。”
川中島血戰後,上杉政虎稍事休整,又馬不停蹄地再度進擊關東,同武田、北條兩家在關東平原上殺作一團。而此前被政虎拿扇子打了臉的那位成田長泰,這回可不管他什麼關東管領了,糾合起一班人馬投向了北條一方。政虎長於用兵卻短於政略的弱點,終於在信玄和氏康這對老狐狸跟前顯露無遺。兩人雖然在戰場上拿政虎沒辦法,但總能在戰場以外獲取更多的利益,上杉家中因為他們的利誘而發生叛亂更是此起彼伏。政虎幾經轉戰,終於徒勞無功,最終不過保有了上野國的東部及北信濃的北部地區。最大的收穫,大約僅是在這年的十二月間,幕府將軍足利義輝出於對他在與“逆臣”的奮戰中所表現出的忠勇的肯定,賜予了他一個“輝”字的名號,政虎於是又改名作了上杉輝虎。
永祿五年(1562年)七月,輝虎揮兵攻入越後西南的鄰國越中,鎮壓了在武田家的支援下長期與自己保持敵對姿態的神保長職。隨後,永祿七年(1564年),北信濃西面的鄰國飛驒發生內戰,支援三木氏的輝虎與支援江馬氏的信玄再度發生衝突,為了防止信玄入侵飛驒,輝虎於八月間在川中島佈陣以為牽制——第五次川中島合戰就此爆發。
不過雙雄在經歷過第四次合戰的教訓後,終於又回到了此前的老路上,在沒什麼明顯戰機的情況下,對峙了大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於十月初各自鳴金收兵。從此以後,越後上杉家和甲斐武田家,因為各自的戰略重心轉移,便再也沒有在川中島地區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三國風雲(1)
就在上杉、武田和北條三家打得不可開交之際,永祿三年(1560年)五月,“甲、相、駿”三國同盟中的一家,駿河國主今川義元,糾合起一支兩萬餘人的大軍,打出上洛(即上京奪取政權號令天下。日本朝廷所在稱為平安京,仿隋、唐國都建築風格,分東西稱左京右洛,上洛即進入京都之意)的旗號,浩浩蕩蕩地朝向京都進發了。擋在他跟前的,則是當時尚未完成領國統一、麾下兵眾不過三四千人的尾張國主——時年二十七歲的織田信長。
今川本是幕府將軍足利氏的同族,世代承襲駿河守護一職,歷經先輩浴血拼殺,到了義元這一代,除了本領駿河,更兼有東海道的遠江、三河兩地,實力越發雄厚,義元本人是一位被稱作“東海道第一強弓”的文武全才之將。此番攻打尾張國,便是他為了實現稱霸天下的宏偉目標所採取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起點,至於身後的關東,自有盟友武田、北條打理。他的心思既然不侷限於割據一方,便也不會想著要跑去在眾人中插上一腳了。
只是今川義元躊躇滿志,卻不想事情剛剛起步,就在尾張國內遭遇迎頭痛擊,不但兵敗如山倒,竟然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面對來勢洶洶的今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