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4)

小說:"樹供"的傳說 作者:垃圾王

型確是與其它地方流派盆景的明顯區別和整體效果的獨特之處。生長於四川平原肥沃土地上的川派盆景和傳統藝術風格的形成,相傳其起源於五代時期的悠久歷史不無關係,如同山野間古樹大樹根基扎得深,其樹貌必不一般。

川派風格代表性傳統盆景有八種主要形式,包括有“掉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對拐”、“方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冤”、“老婦梳妝”等,並且各種形式的樹樁盆景所用樹種卻各不相同。做川派傳統盆景一般自幼樹時就開始用棕絲蟠扎造型,首先將小樹幹、側枝進彎曲造型,其角度、大小與朝向面變化豐富者為上品。製作技法的嚴謹有著與揚派樹樁加工細膩至極致的作法有過之無不及,創造川派典型樹樁,造型的方法是將樹木斜栽,然後將主幹作反向壓倒,造出第一個彎;繼續將主幹橫拐,製成第二彎;再將主幹向上翻成第三個彎;接著又將主幹回彎,造成第四拐;最後隨彎作頂,令樹樁頂部與基部在一條垂直線上。觀上去:正面,只見一彎、二彎,三彎至五彎則不見,猶如頓挫的直幹;漸轉至側面觀賞,只見三至五彎漸顯現,一彎、二彎又漸隱匿。可謂充分表現出立體藝術的特徵與技藝功力,全視角觀賞效果極好。而其他的“拐”類都源於此技法基本型的變形,其中最數“老婦梳妝”的樹樁造型,它是採取山野挖掘的老樹樁,待新枝長出後,選留一至三枝作幹,經剪紮成形似老婦髮式梳妝,有留二枝作乾的稱“雙出頭”;留三枝作乾的稱“三出頭”等等。

川派樹樁盆景一般用羅漢松、銀杏、紫薇、石榴制等樹種製成,其它樹種也有。觀多了盆景會發現川派盆景對樹樁的根部處理很是講究,川派藝人歷來就有這樣的說法:“盆樹無根如插木”。故多見的川派樹樁是栽種在產於四川邛崍、榮昌的陶盆或產於廣元、江油、灌縣的鑿石盆中,其盆土表面是樹樁懸根露爪般地坦露而且勁根少修整地盤根錯節,望上去很有古樹的雍容奇雅之風範,讓人憶起我國明代著名山水畫名家馬遠、劉松年等所繪山水畫中的古樹,昂揚橫斜的樹幹、勁節突凸的懸根露土地盡顯士人風範的筆意。

這種獨到充滿野趣的拙樸美感,源於蜀人見多了四川的峨嵋山、九寨溝這樣的名山大川,見慣了長江三峽沿岸雄、奇、險、秀的自然風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這塊土地的美,有著獨到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認識與摯愛,因此他們才創造出了川派盆景多以古樹名木為範本的盆景佳作,成就了川派盆景作品很見功力,特徵突出的地方流派藝術風格。巴山蜀水的險峻,培養了蜀人吃苦耐勞且執拗的性格,成都平原的沃土蘊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川派盆景藝人自己的盆景技藝,對本土的作品有股藝不驚人誓不休的川“辣”作風。

盆景園裡,劉曉聹立在一盆黑色勁幹、碧綠葉片間長有一簇簇金黃色,有鵪鶉蛋大小果實的樹樁盆景前,黑黑的枝杈顯得很有勁骨,枝幹的凌厲走向清晰地表現出修剪的功力,盆旁的銘牌寫有“金彈子 樹齡 二十年”的字樣。讓劉曉最感興趣的還是綠葉襯托下的一顆顆“金蛋”,嫩嫩的黃色、橢圓的“臉蛋”。 餘老走上前講:“這是很有川派風格的代表性盆景,金彈子,地方樹種,別的地方少有種植。”劉曉好奇地:“這能吃嗎?”餘老笑著搖頭講道:“要說這果樹盆景還得屬北方,你看咱們北京驊園的果樹盆景,石榴、桃、梨、蘋果、葡萄盆景,特別太平果一棵三四十厘米高的樹樁,能掛幾十個果,一直到深秋,紅豔豔的很是喜人,那可以吃的,味道很好。”劉曉連連稱是,他曾在北京驊園中見過諸多的果樹盆景,那些經過造型、矮化的果樹樁,很有大樹的勢態,其間掛上幾個鮮豔透麗的果實,很誘人的眼和口的。特別是那幾棵有幾十年樹齡的老石榴樁,老化的乾枝外皮斑裂,有點不拘章法地伸張著,仍顯出強勁的生命力。紅綠斑斕的葉片中幾棵碩大的果實白裡透紅,遇有一陣微風就不自禁地搖搖晃晃的,煞是喜人。趕上年頭雨水大,石榴果趕不上八月十五就裂開了口,露出裡面有如寶石般晶瑩剔透的果顆。老輩人講究:“多子多福”,石榴應了這老話,於是石榴和石榴樹樁可以入畫、入盆,成了藝術品。

(川派典型盆景“老婦梳妝”)

四十四

在上屆全國盆景展評會上,成都盆景協會東道主和承辦方的雙重身份,令孫秘書長確立了四川省展團要爭金牌第一的雄心,在過去的兩年中他川西、川東的跑,不惜餘力地網路人才和盆景作品,又動員了多方面力量協助作會務組織工作。求爺爺告奶奶地從各處拉來不少的社會贊助費,此次盆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