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性的起飛——短短數年的時間裡,中國已開始成為服裝、製鞋、塑膠製品、玩具和電子配件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大國。

來到家門口的外資,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了學習和模仿的便利,過去與外部世界隔絕的中國人首次可以全面接觸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經驗,並進行基於中國現實的借鑑、模仿和複製。

價格的鬆綁、市場管制的放鬆,外資和本土私營企業的迅速增長,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一直受到政策保護的國有企業大量虧損,難以為繼,中國政府被迫在1990年代中期全面啟動了國企產權改革,雖然這一改革的過程引發了持續至今的巨大爭議和社會分裂,但最終中國國有企業的數量從數十萬家減少到不足一萬家,國有資本大量退出競爭性行業,使得社會資源不再被缺乏競爭力的國企毫無價值地消耗,眾多私營企業得以支配遠較過去豐富的資源,獲得了遠較過去廣闊的成長空間。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日益成為全球製造中心,進一步對內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同等強烈。2001年,中國結束了漫長艱苦的談判,加入了WTO。6年以來,中國逐步兌現當年的入世承諾:製造業已全部對外開放;在世貿組織分類的160個服務貿易部門中,我國已開放了100多個,開放比例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的開放也在按預定的時間表順利推進。

與日本、韓國的同等發展階段相比,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遠高於日韓,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日韓現在還要開放得多。

開放的中國(3)

改革打破了中國僵化的計劃體制,使市場競爭成為可能,中國企業的創造力得以釋放。而開放則給中國帶來了資本、技術和國際市場,也使中國企業在成長初期就置身於國際競爭中。因為中國開放了,因為中國有了市場經濟,也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完全參與了全球產業轉移過程,全球化的程序因中國因素而加速。

2001年後,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投資地。1980年,中國的出口額僅為數十億美元,2000年超過2000億美元,到2006年已上升為9700億美元,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

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料背後,更深刻的變化正在發生——中國作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僅是潛在的市場,僅有少數的高階人群可以消費他們的產品。相當長時間裡,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各執一端——弱小的中國企業做農村市場做低端,而跨國公司專注於沿海城市的中高階,低端產品領域內中國企業間殘酷的價格廝殺並未波及後者。

但隨著中國市場的飽和,爆炸性增長的過去,中國市場的競爭也開始進入白熱化的階段,跨國公司發覺他們在中高階領域受到中國企業的挑戰。

低端領域殘酷的價格戰迫使活下來的企業選擇往更高階突破。在這個過程中,新興中國企業開始了成本創新——不再是簡單地低成本生產服裝、鞋帽等低端產品,而是進入了附加值更高的領域,用低成本生產高科技的、個性化的或專業化的產品,如手機、個人電腦等。同時,在傳統行業內,中國企業快速從生產向設計,研發,品牌等高附加值環節擴張。

正日益扁平的世界為中國的先行者提供了外部技術的支援,中國人開始嘗試創造性地將新技術與中國市場的需求結合起來,他們進入力所能及的所有領域,嘗試提供新產品,尋找符合中國實際的價效比,為普通消費者大量提供不那麼精緻、但足夠實用的最新高科技產品或專業產品。

這樣的中國故事在各個產業領域內一再上演,提供給全球消費者的經濟價值方程式已經被中國競爭者以成本創新的方式改寫。受益於全球化的中國企業,他們發動的成本革命讓所有人都被壓到一個新的環境下生存,此時,他們已成為全球化最大的動力,新的遊戲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

龍在敲門(1)

不能在中國取勝,就會在全球敗北。——松下電器,2002年

比較優勢

幾項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獨特比較優勢,使中國不但從這次的全球化浪潮中獲益非淺,併成為它的驅動力。

第一,中國擁有比世界大多數地方更便宜的大量研發人才。理解中國經濟,已成老生常談的一個前提是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但人們過多關注傳統上聚集在生產線上製造業的勞工,而忽略了中國具有大量低成本的研發人員,這使得中國企業在許多應用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