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發領域有了突破的機會。比如2005年以來每年4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雖然帶來了就業壓力,但是這對於低成本研發的推動是很大的幫助。

第二個非常關鍵的優勢是過去50年基礎研究的積累。建國後被封鎖的30年內,為了自身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的需要,中國實際上形成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全成體系的國防科研系統,在實際上培養了一批相當好的科研人員,而且很多技術都有了一定的沉澱。在技術創新當中,特別是在引進、消化、吸收西方技術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概念是吸收的能力,原來的基礎如何,決定了消化、吸收的水平和速度有多快。這是中國過去留下來的優勢。最近的載人火箭和登月計劃的成功再一次顯示了中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積累和實力。

中國在研發方面有些突破的企業,往往技術源頭都稀奇古怪,不知道某個地方某個研究所的某個人,花了20年研究出什麼東西,跟市場化結合起來,變成了很好的應用。

第三,中國大量的海外留學工作人員,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儲備。從1978年以來,有近百萬人出國留學。大部分人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並積累了很好的工作經驗。其中25%左右已經回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最近上市的中星微,無錫尚德,展訊通訊等都是由回國人員建立的。

中國很有價值的研發基礎,大量廉價的研發技術人才,現在又跟站在科研最前沿以及管理能力比較強大的“海歸”力量結合起來,這三個獨特的組合正在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奠定了下一階段中國企業技術突破的基礎。

龍在敲門(2)

第四,中國市場不但高速增長,而且有很多特殊性,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中國企業發展的天然港灣。

比如聯想最初能夠起來,就是因為有漢卡,為什麼有漢卡?因為漢字的輸入系統跟英文完全不一樣。有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讓中國企業可以先有根據地,把東西做出來,再慢慢向外滲透。這些天然的根據地對於弱小的中國企業在早期的發展致關重要。而有中國特色的巨大本土市場,又為中國企業的差異化競爭提供了可能。

中國一方面低端市場巨大,使企業有可能形成規模效益,同時市場跨度又很大,幾乎從最低端到最高階都有,這樣又逼著企業鍛煉出很多新的能力,像多樣化產品的供應能力、複雜的渠道管理能力等等。這樣的環境讓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生存下來的中國企業具備了強大的攻擊力。

。 想看書來

從金字塔低端開始

從世界範圍看,中國的大眾消費者都可以視為金字塔底端的人群,他們構成的市場,是中國企業在成長初期積累能量的場所。

在這個底層市場中,支付能力有限的消費者最關注的就是價格,產品的效能和質量並非勝出競爭的最重要因素。這是跨國公司完全不熟悉的市場,他們無法習慣在這樣的氛圍內生存,中國企業卻如魚得水,他們與這個人群的基因相同,知道需求在哪兒。

這個市場一定會發生價格戰,殘酷的價格戰迫使中國企業把有限的資源優勢發揮到極致,把成本做到了別人想象不到的程度,這個市場則為價格戰中活下來的企業提供足夠大的規模——這個規模令人吃驚,格蘭仕生產微波爐,上來就是一百萬臺、五百萬臺、八百萬臺、一千二百萬臺,完全是幾何級數增長的規模。規模效應帶來的是成本的快速大幅度下降。競爭對手往往一下就被打亂了,因為雙方的規模往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在價格戰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生存能力一定是最強的,他們可以把底層市場做得無比紮實,把價效比做到最優,然後再向產業鏈中附加值更高的環節突破,透過一個一個細分市場進入中端。

面對中國企業的進攻時,跨國公司一般選擇往高階退,但越往高階規模越小,跨國公司面臨困境:除非是創新的速度可以超過中國企業學習的速度,否則可能是死路一條——中國企業在下面把規模做大後,可以有能力從容地一個一個佔領更高的細分市場。

。 想看書來

向世界學習

全球化為後來者開啟了知識的大門:新工人們除了利用他們自己的頭腦和體力,還可以利用世界所積聚的知識和技術,後者的利用比例在不斷提高。

隨著世界上的知識越來越系統化,並從矽谷人士等特殊群體的頭腦中轉移到電子圖書館或者網際網路上,以低成本將新概念和新技術相結合的可能性註定將增加。在這種系統化的知識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