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毛澤東和軍委為何最初選擇粟裕、林彪擔任入朝部隊最高指揮員?

顯然,因為沒有與美軍作戰而且是大兵團作戰的先例,毛澤東只能從最接近現代化戰爭的解放戰爭中,解放軍諸將領對付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作戰經歷,來確定最高指揮人選。從1955年授銜的將帥來看,朱德、葉劍英是總部領導人,沒有直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歷,且朱德當時已近65歲,年齡顯然偏大;賀龍在解放戰爭中主要負責西北軍區的後勤工作,1949年11月建國一個月後,才指揮一野18兵團配合二野行動,從陝西進軍入四川;羅榮桓、聶榮臻擅長的是政治工作;陳毅的特長也在政治,雖然擔任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但中共中央於1946年10月即明令:“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並且長期由副司令員粟裕代理司令員或者實際主持野司工作。1950年9月,陳毅在北京出席中共中央召開的各大軍區負責人會議,商量出兵朝鮮的問題時,他對毛澤東說:我如今雖擔負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線需要,一聲令下我馬上可以穿上軍裝去朝鮮作戰!陳毅明確支援出兵的態度令毛澤東欣賞,但他的主動“投筆請纓”始終沒有被考慮。如此,野戰軍級的軍事主官只有從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徐向前中間選擇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14)

首先,從兵員數量來看,上述五位將領中,以粟裕、林彪直接指揮的野戰軍人數最多。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共有五大野戰軍。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雖然兼任解放軍副總司令,但實際直接指揮的西北野戰軍,1947年8月成立時僅萬人,三個月後,部隊增加到萬人。1949年2月西野正式整編為第一野戰軍時,部隊為萬人。1949年6月,軍委命令直屬軍委的華北軍區野戰軍18兵團、19兵團歸第一野戰軍建制,總兵力才達到萬人。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劉伯承,從1946年6月中旬起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但1947年8月挺進中原後,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只有7個縱隊12萬人,並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正式整編為第二野戰軍時,劉伯承指揮所部轄三個兵團共28萬餘人。

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1947年1月即指揮華東野戰軍10個縱隊及1個特種兵縱隊約2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8月指揮華東野戰軍攻打濟南時已為15個縱隊達32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所部42萬人,戰後,野戰軍達到萬人。1949年2月,正式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時,部隊轄四個兵團約為58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至1949年12月,第三野戰軍發展到萬餘人(不含軍區部隊)。在1950年準備攻臺戰役時,粟裕直接指揮的最大兵力近65萬人。

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1945年12月底即指揮東北民主聯軍部隊27萬人(含軍區部隊),1947年12月,指揮野戰軍9個縱隊、11個炮兵團、1個戰車團共42萬人。1948年8月,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四個兵團70餘萬人(不含軍區部隊)。1950年1月,又指揮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部隊150萬人(含軍區部隊)。

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解放戰爭前期一直因病在休養,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併兼任華北軍區野戰軍一兵團司令員(後改稱18兵團)後,才直接指揮兵團所屬三個縱隊(軍)作戰。1949年3月至4月,他短期間內指揮第18、19、20三個兵團及1個炮兵師共25萬人攻克閻錫山的老巢太原城(3月底,因病由彭德懷代替指揮)。

可以說,號稱毛澤東“五虎上將”的彭德懷、劉伯承、粟裕、林彪、徐向前五人中,粟裕、林彪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時間更為長久一些。彭德懷、劉伯承兩人在戰爭尾期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但兵員數量顯然低於50萬人的規模。徐向前在紅軍時期曾經指揮8萬餘人的紅四方面軍,成為同期直接指揮最多兵員作戰的將領,但解放戰爭中的指揮規模則遠遠低於其他四人。在五人中,粟裕被軍委評價為“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

顯然,指揮中小部隊作戰與指揮50萬以上的大兵團作戰是截然不同的,在作戰形式、指揮、通訊、後勤、運輸、情報等各方面都有極大的區別。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越豐富,打起仗來才越得心應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