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漕運是怎麼一回事兒,就能理解道光皇帝此時的心情了。
大家知道,農民要交公糧,過去叫“交皇糧”。說是交糧,實際上,清政府往往要求農民交銀子,但對山東、河南、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八個產糧大省則要求農民直接交糧食,什麼糧食呢?一般是大米,然後政府再將這些大米透過大運河北運到北京通州,這叫作漕運,以此解決北方糧食不足和保障百官俸祿、士兵軍餉的發放。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運送漕糧四百萬石。
這項“南糧北調”的工程是封建社會的國家大政,號稱“天庾正供”,耗費了驚人的人力、財力。自嘉慶年間起,漕運就已經弊端叢生,為此,讓嘉慶和後來的道光帝傷透了腦筋。傷腦筋的首要原因是運輸成本越來越高。
一般說來,漕運的成本包括五部分:
1、水手的工資、口糧的費用;
2、為保護漕糧而動用軍隊的費用;
3、漕糧的正常損耗;
4、疏浚、維護運河的費用;
5、漕船的建造、維修的費用。
嘉慶以來,有兩個因素致使漕運成本驟增:
首先是生態環境惡化。當時,黃河從江蘇入海,自乾隆晚年以來,黃河對運河形成倒灌之勢,幾次水災,擾亂了運河水系,運河淤塞嚴重,漕船往往擱淺。這樣一來,漕船不能按時抵京,時間一長,水手的口糧、工資,調動軍隊的開支大增;漕糧也更易黴變損耗;為了駛過淺灘,不得不動用上萬縴夫節節拉縴,不僅額外平添了不少開支,而且拉壞了無數漕船,漕船修造的費用也是居高不下。
其次,吏治###也增大了漕運成本。譬如,在漕船修造這個環節上,當時有漕船六千艘以上,規定每年修造十分之一,負責修船的官吏弄虛作假,從###取暴利,僅修船一項,國家每年就要花費上百萬兩白銀。
同時,漕船經過數千裡的運河,要想順利駛抵通州,沿途要交納不少“陋規”。漕運是“天庾正供”,國家嚴禁沿途地方官勒索陋規,但你不交陋規,漕船透過船閘、淺灘的時候,就難以獲得地方的援助,在驗米等環節也會受到刁難。更何況漕丁本身也不清白,所有漕船都不顧國家禁令,私攬客貨,超載嚴重,甚至夾帶違禁品,你不交陋規,你過得去層層關卡嗎?這樣一來,漕糧運到北京,每石米的價格就是南方價格的二三倍了。可見,若僅算經濟賬的話,漕運可謂得不償失。
六、海運皇糧(2)
道光年間,著名詩人龔自珍行抵淮浦(江蘇淮安),聽見縴夫的號子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被攪得難以入睡。循著號子聲來到河畔,一幅壯觀的場面頓時映入他的眼簾,但見篝火燭天,上千縴夫揮汗如雨,喊著發自肺腑的號子,奮力拉挽,將一艘艘漕船拖進船閘。那份艱難,那份苦楚,讓詩人目睹了日漸衰退的國家機器運轉的巨大代價。作為一名政府下級官員,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歉疚之感,於是,渾身顫抖,熱淚橫流,脫口吟唱:
只籌一纜十夫多,細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大家會不會有個疑問:清政府為什麼不直接向北方的官員、兵丁發放現金,讓他們自己去市場上買糧呢?其實,這個辦法清政府不是沒想過,但是,當時中國是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國內市場並未形成,少量的需求勉強可以滿足,要是北方的官員、兵丁都到市場上買糧,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糧食可買。所以,即使千難萬險,成本奇高,政府也得保證漕運。因為,那個時候,糧食已經成為戰略資源,這關係到國家機器運轉和北方糧食的安全,漕糧晚到北京幾天,都可能引發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道光繼位五年來,一直為漕運成本過高而煩惱,但是,如今的難題已經不再是成本多高的問題了,漕船都擱淺在運河灘上,一動不動,除非有神仙相助,否則,就只有乾著急的份兒了。當時,每年漕糧在十一月徵完,十二月起運。如今漕糧剛剛起運,就擱淺,關係北方穩定的命脈就被切斷,道光皇帝怎能不急?
大家會不會有一個想法:清政府為何不嘗試陸路運輸,怎麼一門兒心思非走運河不可呢?
中國古代車輛設計十分落後,解決不了四輪車輛的轉向和操控問題,只能設計製造獨輪的人力車或兩輪的畜力車。這種車裝載量很小,加之全國道路十分簡陋,車輪和車身之間沒有減震裝置,透過###極差,速度奇慢。要是這樣運糧,一路上人吃馬喂,恐怕到了北京,一車糧食基本上也就消耗光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