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作,可能是一種記錄的轉述,或是一種經過加工後的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是這種看法,認為“蔡邕《明堂論》引魏文侯《孝經傳》,《呂覽·察微篇》亦引《孝經·諸侯章》,則其來古矣。然授受無緒,故陳、汪應辰皆疑其偽。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使河間獻王採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則亦《禮記》之一篇,與《儒行》、《緇衣》轉從其類。惟其各出別行,稱孔子所作,傳錄者又分章標目,自名一經。”
6。 孟子的弟子之作
王正己在《古史辯》第四冊的《孝經今考》一文中說:“從大體上看來,《孝經》思想有些與孟子的思想相同,不過是文字的變相而已。”“總之《孝經》的內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經》大概可以斷定是孟子門弟子所著的。”
7。 後人附會而作《孝經》
宋代的朱熹主此說。朱熹《孝經刊誤後序》引汪應辰的話,認為《孝經》是後人附會而成。其曾雲:“《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乃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家篡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處。傳者又頗失其次第,殊非《大學》、《中庸》之儔也。”
8。 漢代儒生所偽造
清代姚際恆主此說。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認為《孝經》是漢儒所偽造,姚說:“是書來歷出於漢儒,不惟非孔子作,並非周秦之言也。”“勘其文義,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後儒以其言孝,特為撮出,因名以《孝經》耳。”
到底是誰撰寫了《孝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統一的結論。我們認為,從各種資訊來看,不可能是孔子自作,也不可能是曾子自作,同樣也似乎不可能是孟子弟子所作,亦然不可能是漢儒偽造。比較下來可能性大的選擇方向是兩個:一是孔子弟子所作,一是孔子七十子的弟子所作。如果偏重於後者的話,那麼有可能是曾子的學生所作;如果再把視閾縮小,那麼或者可能是曾子的弟子中的子思所作。但是在還沒有十分確定是子思或曾子一系所作時,不妨採取較寬泛一些的看法,留有餘地,有待今後進一步的考證、統一認識。
雖然關於《孝經》作者的看法不統一,但是不妨慢慢說下去讀下去,看看問題出在哪裡,有哪些爭論點,研究者又是怎樣研究的,那麼讀者自己也會有個選擇與判斷了。
。 想看書來
《孝經》漢代發現之謎
在先秦,《孝經》曾被《呂覽》引用過,秦代因焚書坑儒而不見流傳,漢代突然冒出了《孝經》。《孝經》是從哪裡來的?這是個歷史之謎。
首先是漢代初年,一個叫做顏貞的人獻出了《孝經》。
話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燒典籍,坑殺儒生;還不許民間私下收藏書籍,否則就誅族,這就是“挾書者族”之律令。因此許多經典由此而殘缺,損失慘重,當然《孝經》也在被禁被焚之列。劉邦是馬上得的天下,對於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建設並不重視。
然而傳到第二代漢代的惠帝卻很看重這些。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廢除秦時所定的“挾書”令,鼓勵民間獻出所藏的書籍。如《漢書·藝文志》:“漢興,改秦之政,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後來朝廷還派出人員到各地尋訪亡佚經典。於是,《孝經》出現了。
《隋書·經籍志》有個記載:“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河間,漢高祖時候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的東南);平帝時轄境相當於今天河北獻縣、交河、東光、阜城、武強各一部分。河間人顏芝收藏了《孝經》,到了漢初,顏芝的兒子顏貞把它獻了出來。
漢初,河間地方獻書的氛圍很濃。《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劉德很有辦法,一方面留下真本,一方面又很好地繕寫一本交換給送書之人,另外再賞賜金子、絲帛等貴重東西,因此名聲傳播出去,招引來許多人獻書。他得到的書很多,甚至幾乎和整個朝廷的藏書相等。
河間人顏芝的兒子顏貞把收藏的《孝經》獻出來,大約也是置身於這種氛圍之中而被感染了,於是獻出父親的藏書。不過細節就不得而知了,是獻給獻王劉德,還是直接獻給朝廷,或是其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