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詳細的記載了。一般認為是河間王劉德將此書獻給朝廷,於是遂為學者傳授的用本。
後來漢代又出現了《孝經》的另外一個本子,稱為古文《孝經》。
古文《孝經》,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寫成的,也稱為孔壁古文《孝經》。《隋書·經籍志》載:“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要說到曲阜的“三孔”,即孔府、孔廟、孔林了。孔子的故宅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外。據說,孔子死後,魯哀公為了悼念孔子,將孔子居住過的三間故居改為祠廟,令其子孫“歲時奉祀”。其奉祀地點,就是這個院落。這就是最早的孔廟。
今天我們去參觀,馬上會被留存遺蹟中的故宅井吸引。其旁立有“孔宅故井”石碑,其四圍修有雕花石欄,其西建有乾隆“故宅井贊”四角碑亭一座,其水質清純,被稱為聖水。有記載,乾隆九次來到曲阜祭孔,竟然有五次來此題字。其中有一次他還舀水拜師,尊崇地說:“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呼宣聖,實我之師。”
孔宅故井的前面有詩禮堂。《論語·季氏篇》有載,孔子教誨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因此後人就建立了這詩禮堂,作為學習詩禮的場所。清代初年,文學家孔尚任還曾在此為康熙皇帝講過經。堂東有禮器庫,存放有祭祀用的禮器。
就在詩禮堂的後面,有一段像照壁樣的牆壁,孤立在院子中,橫亙在眼前,牆前有石碑隸書“魯壁”兩字。這就是數千年來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有名的一堵文化牆。
相傳西漢武帝末年,魯國的共(恭)王叫劉餘,本是漢景帝的兒子,想要擴大自己的宮室,於是擴建而將附近孔子舊宅的房子給毀壞了。這堵牆壁被毀壞時,人們忽然發現牆壁有夾層,裡面藏有東西,結果從中得到了藏在其中的《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簡,都是用古文字寫成的。據說,這些典籍還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由孔子的第九代嫡孫孔鮒偷偷地藏在古宅的牆壁內的。魯恭王將這批書籍歸還了孔家。為了紀念孔鮒的藏書之功,後來人們就在古宅的院子中特意修建了這座象徵性的牆壁,稱為“魯壁”,也稱為“孔壁”。
“孔壁”中的這些用古文寫的經典文字,也就被稱為了“古文經”。關於這一事件,文獻有記載。如《漢書·藝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又如荀悅《前漢紀·成帝紀》引劉向曰:“魯恭王壞孔子宅,以廣其宮,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孝經》。”
漢代社會上流行著兩本不同的《孝經》,這又留下了許多的謎,且再看以下的細說。
鄭玄避難潛心注《孝經》(1)
漢代的大經學家鄭玄與《孝經》也有一段因緣,頗為曲折,甚有意趣。
鄭玄(127~200年),是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西南)人,字康成,生於漢順帝永建二年,死於漢獻帝建安五年,是東漢最有權威的經學家,其學也被稱為“鄭學”。
鄭玄年輕時候為鄉嗇夫,即在鄉里管理聽訟、收稅賦之類的事情,但是他不喜歡這種小吏生活,喜好學問。其父數次對他發怒,但是不能改變他的志趣。
鄭玄後來就進入太學學習今文《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等。他還師從東郡張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傳》、《韓詩》、《古文尚書》。
隨著學識的加深,鄭玄在崤山之東已是無師可求,便西入函谷關,從師外戚豪門、顯赫大儒的馬融,專門攻習古文經。馬融(79~166年),是開創古文經學的大家,才高博洽,為當世通儒。當時馬融門下有學生四百多人,學問精深的有五十多人。馬融很高傲,他派門下水平高的弟子去教鄭玄,自己不僅不教鄭玄,且三年都沒有召見過他,但是鄭玄仍是發奮用功不已。有一次,馬融召集門下學生考問圖讖,聽說鄭玄善於計算,就在樓上召見了他。鄭玄這才有機會向馬融請教疑難問題。馬融驚奇鄭玄的才學,曾對盧植說:“吾與汝皆弗如也。”
後來鄭玄學成,告辭而別。馬融感慨地對門人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鄭玄這個學生今天離開這裡,我的道將向東被傳播出去了!此種讚歎、喟嘆的後面,可體味的東西不少。這也可聯想到,早在漢初,漢代《易》學之鼻祖田何,就在他的弟子丁寬學成而東歸時,也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