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小說:從蘇聯到俄羅斯 作者:雙曲線

緒的人。為此蘇聯建立了強大的情報網。每個單位都設有情報員,情報員與克格勃人員單線聯絡。每個情報員負責監視幾個人,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把他們的言行記錄下來。等到克格勃人員找他彙報情況時,直接把記錄材料交出去。情報員自己不能主動找克格勃人員,這些監視別人的人自己也被別人監視。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加林娜·維什涅夫斯卡婭是享譽全球的蘇聯大劇院女高音歌唱家。1989她和丈夫回國的時候,我在電視上看到歡迎他們的盛大場面。她也被克格勃招募為情報員,不定期地向克格勃大尉報告大劇院幾位演員的言行。加林娜對此十分厭惡,但每次大尉叫她,她又不敢不去。她報告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因此受到大尉的批評,認為她的報告沒有價值。加林娜痛苦萬分,卻無法擺脫大尉。1955年赫魯曉夫帶布林加寧和米高揚到南斯拉夫“負荊請罪”,改善蘇南關係。為了調劑氣氛,還帶了個歌舞團,加林娜被選入歌舞團,認識了布林加寧。布林加寧當時是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又是一個六十歲的老鰥夫。他對加林娜一見鍾情,從貝爾格萊德追到莫斯科。一次布林加寧請加林娜吃飯,加林娜正準備動身,大尉來找她,要她報告最近的情況。加林娜忍無可忍,對大尉說了一句:“您給我走開,別再糾纏我!”說完轉身就走。加林娜離開大尉後害怕了,在蘇聯誰敢讓克格勃大尉走開?其後果不堪設想。加林娜見到布林加寧後,告訴他對克格勃大尉說了不應該說的話。布林加寧把“別再糾纏我”理解成大尉追求她,醋勁大發,馬上叫副官給克格勃主席謝羅夫撥電話。電話接通後,布林加寧對著聽筒把謝羅夫痛罵了一頓,讓大尉馬上從加林娜身邊滾開。大尉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加林娜不用再做情報員了。布林加寧是蘇聯領導人當中最有文化修養的人,如果後來成了加林娜丈夫的大提琴家斯拉瓦不出現,加林娜可能嫁給布林加寧。後因加林娜和斯拉瓦與作家索爾仁尼琴關係密切,被迫流亡國外。從加林娜的例子可以看出蘇聯情報網撒得多大,但加林娜擺脫克格勃的方式是極為罕見的,誰能像她那樣擺脫克格勃?很多人一生都擺脫不了克格勃的“糾纏”。並不是所有人都憎恨告密,因為告密是升官發財的捷徑,報復的有效手段。在正常的社會里,人們是透過辛勤勞動獲得合法的財富。但蘇聯情況不同,除尖端科技部門外,再怎麼努力勞動生活也仍然貧窮。現實迫使人們走上邪路。蘇聯是官本位社會,當了官便有了一切。很多人是透過告密當官的,即使主要不是靠告密爬上去的,也一定告過密。告密者未必把告密看作光彩的事,但在實際利益驅使下,照樣告密不誤,因為現實中有滋生告密的肥沃土壤。

1989年我到莫斯科的時候,告密小英雄已失去往昔的光彩。我請一位俄國朋友帶我去看帕夫利克·莫羅佐夫的紀念碑,他不屑地說:“那有什麼好看的,早該拆了。”我只好獨自前往,很快便找到帕夫利克·莫羅佐夫的銅像。銅像豎立在圓水泥墩上,手裡舉著一面迎風招展的銅旗,周圍沒見到一個少先隊員。我走到水泥墩前,上面刻著1932年9月某日遇害的字樣,日子記不清了。以後我又到過莫斯科幾次,沒再去看帕夫利克的銅像。1991年銅像被拆除。

。 想看書來

藍英年“向帕夫利克看齊!”(五)(2)

今天俄羅斯已沒人再提帕夫利克,大概也沒人再告密了,因為失去了滋生告密的土壤。沒人需要告密,因此也就沒人告密了。

(原載《隨筆》2004年第2期)�

朱正:關於排隊購物的說辭(1)

魯迅在1932年寫的《我們不再受騙了》是一篇全面為蘇聯辯護的文章。20世紀50年代,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路線,這篇文章編進了中學課本里。當年的中學生,現在六十歲左右的人,大概都能記得的吧。文章裡,對於蘇聯存在排隊購物的現象,是這樣辯解的:

新近我看見一本小冊子,是說美國的財政有復興的希望的,序上說,蘇聯的購領物品,必須排成長串,現在也無異於從前,彷彿他很為排成長串的人們抱不平,發慈悲一樣。

這一事,我是相信的,因為蘇聯內是正在建設的途中,外是受著帝國主義的壓迫,許多物品,當然不能充足。但我們也聽到別國的失業者,排著長串向飢寒進行,中國的人民,在內戰,在外侮,在水災,在榨取的大羅網之下,排著長串而進向死亡去。

排隊購物,是物資匱乏的表現。這一點魯迅當然知道。對於這“許多物品不能充足”的原因,魯迅說了兩條:“內是正在建設的途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