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1 / 4)

小說:大明金主 作者:垃圾王

兩人從未聽說過如此精妙的想法,只見一條粗線斜斜從化糞池處延伸到屋舍之下,像是主幹。略細的線條則如樹枝一般伸出,連線到各房。

徐元佐手指線上條上滑過:“主管道粗大些,其他管道略細。主管道的暗渠挖得略深,其他直管從上端接入,可以略淺。水勢就低,一衝就衝入化糞池了。然後嘛就不關我們的事了,月黑風高之夜,讓他們自己掏去。”

程宰和李文明聽了之後,頻頻頜首:“這倒是真的不會弄臭家裡。不過,這得花多少銀子?”

“鐵價左右不貴。”徐元佐道:“鑄鐵管也不用一體成型,用鐵箍拼接起來就行了。這個交給各地鐵匠鋪子,定下尺寸,並不算什麼。”

“鐵價就算便宜。百斤也要快五兩銀子了。”程宰給徐元佐算賬:“鋪這麼長的鐵管,恐怕沒五七千斤鐵做不下來。”言下之意,若是這般不惜工本,恐怕光這項工程就頂了房子的價錢。

李文明也覺得跟稍許臭氣相比,這樣的投資顯然是大大不合算的。

——嫌馬桶有臭氣就走遠些,叫下人注意著點不就行了?肯花這麼多銀子。徐敬璉的潔癖病還真是不輕。

兩人心中暗道。

對於徐元佐而言,沖水馬桶並不是簡單地提升生活質量——其實他讀過大學之後就已經適應了蹲坑。

化糞池和下水管道,更是一種過往生活的情懷。

生鐵有價,情懷無價。

任何時代,情懷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

徐元佐知道這兩人不會有他那般情懷,便道:“我讀醫書,深感許多病症其實是穢氣所致。用了這下水管之後,病源便沒了,可以防瘟疫。其次嘛。糞水可以做肥呀。”

華夏從周朝就開始有意識地使用有機肥了。只是當時並不知道發酵,直接將人與動物的糞便扔在地裡就算上肥,效率之低可想而知。隨著時代的推進,經驗的積累,到了徐元佐時候,堆肥、漚肥的方式已經基本與後世無異了。

因此人畜排洩物、生活垃圾,都可以作為肥料,專門有人花錢來買。從骨頭到廢紙。價格有差,絲毫不爽。至於路上行人隨手撿走果蔬垃圾。羊糞狗屎,更是常見。這並不是大明的國民素質有多高,純粹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錢啊!

明代大都市能夠承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口,卻沒有同時期歐洲城市的惡臭和疫病,乾淨衛生,讓傳教士們大呼不可思議。正是源於農業國對肥料的極度渴求。

“我家工小,所以挖暗渠鋪鐵管。若是一個街坊呢?一座城池呢?”徐元佐悠然嚮往道:“那時候就可以將地底挖空,做成地下運河,廢水汙物都引出城去。集滿城人畜汙物,可以肥多少地?而且這樣還有另一樁好處。即便連日暴雨也不會有水害了。”

李文明撫須沉思,心中暗道:自古若是修成這樣的下水道,都是可以載入方誌的政績。不過這兩年有吳淞黃浦水利大工,東家倒是不需要再刷其他工程了。若是以後有需要,倒是可以列入榜單候選。

“上海就有,不過他們沒有將汙物聚攏起來。”程宰道。

徐元佐一愣:“咦?我知道宋人喜歡做這事。汴京修的地下水道甚至引來劫匪歹人容留,所謂鬼樊樓。上海的那個是何時建的?”

程宰頗為奇怪徐元佐知道宋人汴京的下水道,卻不知道上海下水道。他解釋道:“宋元之際,吾鄉有鄉賢任公,諱仁發,在上海主持水利,挖掘暗河,分流淤泥,設立十處地下水閘,大者五七畝,小三五畝,用了十數萬根木樁,乃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吳淞江在國朝不曾造害,得益於此良多。”

“唔!可以去看看麼?”徐元佐聽了心癢。

程宰嘴角一抽:“那有什麼可看的?不知多麼汙臭呢。”

徐元佐一想也是,轉而道:“所以宋元時候都能建成的工程,我們豈有做不到的?若是日後再有新城,預先探址修建下水道,不需要用鐵管鋪設,豈不是還省了成本?”

程宰微微搖頭。

李文明道:“若是那樣算來,石板、磚塊,也不知要用多少呢。”

——你們都這麼能算賬,聊天累不累?

徐元佐撇了撇嘴,道:“這本就該是官府做的事,耗費多,百姓獲利也多,總的算來還是好事。”

提到了政府責任和社會財富再分配,程宰和李文明也沒法多說什麼了。如今捐款可以抵稅,說不定還真的能修成。到底繳稅只能換回一張稅票,但是捐建工程,卻是可以勒石刻功,流芳千古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