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剋扣!要知道這個房子當初蓋的時候一見的預算是三十貫啊那還是三十年前,通貨膨脹雖然不算厲害,可是裡外裡也差了兩倍了,見鬼的!
李想思來想去,決定放棄一切沒必要的裝飾,就蓋光板樓,對,就是樓。反正這學校基本就跟後世大學似的,那就蓋大學裡頭的筒子樓宿舍好了!上下兩層,中間走廊兩邊是一個挨一個的宿舍,標準宿舍格局,省去了迴廊這類的設施,省地方又省錢,當然,筒子樓的類似通風不暢之類的缺點必須要避免。
“風道?又不是小娘子,一群大男人做什麼風道!難道害怕誰破門而入麼?麻煩死了。”李想嘿嘿一笑:“每個屋子都做兩道門,一道是實心的,一道是柵欄的,夏天每間房子都把實心的門開啟只留柵欄的,絕對比風道還通風……”九十年代的居民樓那種鋼條紗窗防盜門不就是這個原理?那會兒誰家有空調啊,都是自己請人焊個鋼條條的防盜門覆蓋上紗,夏天直接只把這道門關上,有安全又通風……
“裡外鑲磚,中間是一尺厚的泥牆,我不信這樣的房子夏天會不涼快,冬天也比較保暖……”
“朝向,採光?這些都沒問題的!泥牆成本相對比較低,省出錢來,都用玻璃紙糊窗戶,這樣就算朝北的房間也亮堂的很。”
“屋簷不用那麼寬,有那麼二尺就行了,反正只是防止潲雨的,屋簷窄一些,屋裡也亮堂些。”
李想指著設計圖紙,滔滔不絕的講完,發現下屬們的表情都有些猶豫。
耿德陽道:“郎中,這房子實在不算好看。”
李想道:“管他好看不好看,反正實用就行!這麼點錢,我還能給他們雕花兒還是怎麼著啊?”
耿德陽一聽,也確實是這個道理,預算有限,就是不蓋這樣子的東西,也休想蓋出雕樑畫柱的效果啊!
磚頭要從窯廠買,而夾牆裡頭泥土,李想則決定就地取材,在院裡挖了個大洞出來,挖出的土正好填到牆裡頭做保暖層。一點兒都不顯眼。
工人們對李想就地取材這一點是在糾結,這位也太能省錢了吧?可是挖這麼個大洞難道還能不添上麼?這不還是麻煩麼?而且這房子用不了多少土啊,怎麼挖這麼大的洞?
李想當然不會去添死這個洞,他請了窯工,把挖出的洞的牆面磨的平整了,還拿大木頭上了幾個大梁,讓這個地下掩體有了支撐變得結實了許多。
有人問李想在幹什麼,李想便說地下不容易發生火災,可以藏書……這話聽的人只翻白眼兒,你挖個大坑藏書?你準備藏多少書啊,關鍵是這底下這麼潮,放書的話也太糟蹋東西了吧?這個李郎中,實在太不靠譜了。
工人們自然管不了那麼多,有錢領就行,很快就挖出了一條挖個三十幾丈那麼長,一丈見方粗細的地道。運出的土實在是多,李想便讓人直接送去民居蓋房的地方——土坯房雖然最好用黏土,但是這種普通的黃土摻上點別的粘合劑,弄個院牆什麼的還是沒問題的
二層樓的建造沒什麼難的,但是抗震級別估計不超過五級——考慮到開封這鬼地方地震的可能性幾乎可以忽視,李想也就不執著於房子非要多結實,這個程度已經相當不錯了。
每每看到這些工匠施工,李想總有一種感慨:不能小瞧古代人民的智慧啊!石灰加上一定濃度的糯米漿,就造出了比水泥更結實的粘合劑,隸屬工部的職業工匠們堅持一天只能砌十層磚(據說講究的建築一天只能砌三層),正好給了糯米漿與石灰充分反應,粘合磚石的時間,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施工質量。而古代工匠的手工操作能力,比現代習慣了機械操作,人工施工粗枝大葉的現代建築工人強的太多了。磚縫極細,那是磚縫都插不進去的厚度,牆面也被多次打磨,變得光滑平整。而對於李想的誇獎,砌牆的工匠頭子表示,畢竟只是個宿舍,不需要太精細,再加上趕時間……這活兒做的實在是粗糙的很!
“這房子看著實在不怎麼好看。”孫主事有些猶豫:“郎中,讀書人都要個風雅,這光禿禿的,連窗框都是橫平豎直的房子,只怕他們鬧騰。”
李想皺皺眉:“秋闈就在八月了,要什麼風雅,有學習氛圍才是真的!”
孫主事一頭霧水:“學習氛圍,這是房子能蓋的出來麼?”
李想嘿嘿一笑:“放心,我準給他們弄出學習氛圍來!”
☆、113第一百一十五章
學習氛圍什麼的;李想有一肚子的餿點子!開什麼玩笑,說這玩意兒,又比經歷了前世 “奮鬥一百天”“苦戰一個月”之類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