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得有些身心俱疲了。由歇斯底里的通緝追捕到放任自流,中央情報局體現出的疲態和對恐怖分子旁敲側擊的舉動無論如何不能使納稅人和政府滿意,各種指責紛至沓來。

中央情報局對於自己被當做替罪羊這一事實,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最近出版的一本名為《丟失本·拉登》的書這樣寫道……至少有2次,透過偵察機和全球定位系統,克林頓政府已經獲悉了拉登所在的確切位置,卻沒有將他抓獲,儘管克林頓政府很清楚拉登是對美國安全的一個巨大威脅,但是那時正忙於擺脫萊溫斯基醜聞與準備競選連任的克林頓總統卻沒有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認真對待這一問題,這不能說不是克林頓政府的一個巨大失誤。此書由前《華爾街日報》社論作者裡查德·米尼特主筆撰寫,由REGNERY出版公司出版,現在頗為暢銷。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稍微給中央情報局減輕了一些罪責,然而,重實際的美國人不會停止對中央情報局的指責。

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以後,這種指責和攻擊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美國是以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主要理由發動對伊戰爭的,但迄今為止,美國當局並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違禁武器〃,於是各方又都將〃讓美國如此丟人現眼〃的責任推卸到中情局戰前情報工作不力上來。

2004年7月,原中情局局長喬治·特納特引咎辭職,副局長約翰·麥克勞克林暫時代理局長職務,他表示,中情局將採取措施,加大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的力度。

布什總統在1個月後提名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波特·戈斯任中央情報局局長。戈斯則表示感謝布什總統的信任,非常高興又能回到以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隨後,布什又指示命令戈斯擬定計劃,增招數千名特工和情報分析人員,使中情局規模擴大倍。這將是中情局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擴軍〃……50%的〃擴軍〃幅度意味著中情局至少要再招募數千人,這讓不少情報界人士瞠目結舌。雖然在遭遇〃9·11〃事件之後,美國就已經開始加強情報機構的力量,但自中情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以來,如此大的動作絕無僅有。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3)

那麼,中央情報局究竟是美國自由夢想的威脅,還是國家安全的衛士?情報工作不可或缺的秘密性與公眾的民主權利之間該做何種選擇?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似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華盛頓:美國情報之父(1)

美國國父的苦心經營

位於中央情報局博物館顯要位置的美國〃國父〃華盛頓的雕像。

在兩百多年前的北美殖民地,當地人傳播著一個永遠的神話——

一位騎著白馬的年輕將軍,高舉利劍,馳騁沙場。他英俊、勇敢、精力充沛,寬闊的額頭裡蘊涵著令人敬佩的智慧,深邃的眼眸中充滿著堅定和執著、熱情與信任。就是這個人,率領一群同樣勇敢的戰士,衝鋒陷陣,一手締造了這個偉大的國家……今天的新羅馬帝國,美利堅合眾國。

他是美國的〃國父〃,喬治·華盛頓,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人物。他率領美國人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聯邦政府,建立了美國憲法……他的政治才華與軍事才能我們耳熟能詳,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是美國情報事業的開山鼻祖,美國〃間諜之父〃。

然而,華盛頓第一次接觸情報工作,恰恰是為日後的敵人效命。

1753年,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在北美的領地和人口,在俄亥俄地區鬥得天翻地覆,甚至整個北美大陸上也瀰漫著一股火藥味。這種一觸即發的危險態勢令弗吉尼亞的英國總督感到不安,他決定給法國人寫一封措辭嚴厲的信,要求他們放棄這塊土地。一方面,這是英方發出的最後通牒,為避免戰爭做最後一次努力;另一方面,也藉機窺探法國人的虛實,包括法國駐軍的實力、他們的擴張計劃與方向等等。作出這個計劃後,總督卻開始為信使的合適人選發愁……這個人必須有足夠的忠誠、勇敢和機智,顯然,這樣的人不是那麼好找。

在多個被舉薦和考慮的人選中,總督看中了一個21歲的少校副官,他身材高大、健壯,外貌俊朗,沉默寡言,他的上級和同僚對其能力和性格都無一例外地大加讚賞。他來自弗吉尼亞,名叫喬治·華盛頓。

〃他是一個天生的軍人。〃總督聽親信這樣評價華盛頓。

此時的華盛頓和當時多數弗吉尼亞青年一樣,對宗主國英國充滿了信任和忠誠,懷著為國獻身的神聖使命感,相信英王喬治二世是〃世界上最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