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中國力量 作者:剷除不公

良幣”的“逆遛”。而遛出來的結果,正如一首詩中所說的那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競技場上,遊戲規則、理論依據和價值觀念等一切,那時候還沒有設定的權威,所有參與者都只是“驢馬未辨”的“匿名少數”,都在等待著現實困難的篩選。

作為“發於畎畝之中”的鄉鎮企業經理,樓忠福不滿足於只賺幾個錢。他能夠看到自己和企業的短處,並努力提升自己和自己經營的企業,顯然已經超越滿足於溫飽和求安穩的心態。不過要把東陽三建這艘“木筏”變成可抗風浪的建築巨輪,樓忠福還必須躍過現實深闊的“檀溪”。

他知道投資裝置的風險、得失和難處,但他更從實際經營中看到嚴峻的現實——憑公司目前簡陋的裝置根本承攬不到難度稍高的工程,即使能夠承攬也無法按質量要求完成。所以他橫下決心以貸款來為公司添置裝置。裝置投資意味著當年利潤的減少,很多朋友都認為他這樣做是損害自己的利益,但是他看到的並不是一時的得失。他跟朋友說:“一個人有多大的胸懷,就做多大的事業。不抓裝置投資今天沒飯吃,不抓人才培訓明天沒有飯吃。企業要發展,就要有積累,利潤不能都分光吃光,否則誰都吃不長。”

在貸款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他動用了所有辦法,在1985年內籌措了160萬元購買機械裝置,包括貨車、拖拉機、攪拌機、捲揚機。160萬元在1985年的中國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當年東陽的國內生產總值才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665元,機關和國營單位職工的人均年工資才1148元,集體單位職工人均年工資不到800元。那時候絕大多數上班族每月的工資都在100元以內,能夠拿到100元工資的已經屬鳳毛麟角了。“萬元戶”在當時算是中國的“頂級富豪”。

這筆投資在當時浙江的建築界堪稱壯舉,因為這筆投資比東陽三建在1985年的利潤還多,比公司過去十年的投資總和還多。當時浙江的國有建築企業都很少敢這麼做,那些國有企業的經理都感嘆樓忠福的魄力和膽量,因為一下子投入這麼多錢購買裝置國有企業可是要開很多會議、作很多請示才能辦到的。但樓忠福說:“我是農民,你們是機關幹部。我沒有什麼好怕的,你們頭上有烏紗帽。”★

這次投資壯舉的回報效果十分明顯,1985年東陽三建的產值從上年的950萬元增加到1691萬元,利潤從上年的67萬元增加到139萬元。

頭一年經營的成功讓樓忠福投資裝置的決心更堅定,在接下來的三年中,他又投入了800多萬元添置機械裝置,使東陽三建公司的機械裝置在數量上超過1000臺,在數量、技術含量和種類方面,都超過同等級別企業,一下子把競爭力的差距拉開。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物資仍然非常短缺,建築企業的生產還都相當粗放,裝置也相當簡單,鄉鎮建築企業更是如此。如果把那時候鄉鎮建築企業比喻成狼群的話,那麼裝置實力已經大大增強的東陽三建,此時顯然正在長出更鋒利有力的鋼爪。按照經濟學原理,資源在最稀缺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效用,東陽三建在當時建築市場中的優勢,顯然不再是一種“數量型的優勢”,而是一種“秩序型的優勢”。這種優勢,更像草原的狼群中突然“異化”出一頭獅子,把原來的秩序都改變了。

當然“鋼爪”只是東陽三建的硬體,要讓硬體能夠運轉起來還需要“軟體”升級——這就涉及人才和知識。樓忠福在公司大會上曾明確說過:“不抓好質量,今天就沒有飯吃,不抓好智力投資和技術培訓,明天就沒有飯吃,企業就是短命的。”

沒有專業知識就沒有建築工程的質量保證,這是個眼前的問題,而人才的培養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樓忠福只有厚禮誠心地從國有企業中請“諸葛亮”了。人才短缺不是樓忠福單獨遇到的問題,這是當時中國,特別是江蘇浙江一帶,所有鄉鎮和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鄉鎮企業從國有企業“借腦”的舉動,在解決鄉鎮企業的發展障礙的同時,無意中又帶出了中國另一幕影響深遠的變化。

儘管那時候中國整體處於人才和知識都比較短缺的狀況,但是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思想仍然在國有企業中延續著,國有企業中的專家還沒有體會到知識的市場價值。但正是許許多多類似東陽三建這樣的鄉鎮企業的興起,才逐漸改變了國有經濟的這個傳統,大批國有企業中的專家被鄉鎮企業厚禮重金請去當顧問,成了當時一道流行的景象。他們的專業知識,作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稀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