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在鄉鎮企業中發揮了最大的效用。這些專家的才能雖然在國有企業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拋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鐵飯碗的勇氣和決心,他們對鄉鎮企業的“體制外服務”多數在週末進行。因而“星期天工程師”作為改革開放初期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出現在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江浙一帶。知識的市場價值,由此開始在中國得到體現。
狼群裡有一頭獅子(2)
樓忠福“借腦”的第一個物件是浙江省錢江建築公司的高階建築工程師戴達雲。樓忠福在1982年的時候就認識了這位高工,在出任東陽三建公司經理後,也不時請他提供智力支援,但當樓忠福提出請他到東陽三建工作的時候,他還是拒絕了。
但樓忠福看上一個人才後是絕不會輕易放棄的,經過再三邀請,最終用誠意和魄力打動了戴達雲。這位老專家在1987年退休後,很快就離開省會杭州,到東陽縣城為三建工作。除了戴達雲,樓忠福還重金從浙江建築科學研究所等單位聘請了一批高階工程師當技術顧問。有了專家的把關,樓忠福很好地解決了人才短缺的發展障礙,對建築質量和技術難題再也不用過分擔心了。
另一方面,樓忠福並沒有放鬆對公司內部的人才培養,這是一件關係長遠的事情,他看得跟裝置添置一樣重要。那時候,日新月異的改革開放局面和經濟的蓬勃發展,讓所有人都感覺知識不足,各種各樣的培訓和教育也應運而生。樓忠福鼓勵公司員工參加各種知識和技能,除了組織員工參加東陽建築工業局的各種短期培訓班和夜校外,還抽調公司各部門的骨幹和文化基礎好的年輕職工到杭州和上海的高校深造,對學有所成者給予獎勵和重用。
為了吸納人才,他甚至做了一件高成本的“傻事”。1987年他給新籌建的金華城鄉建設學校捐資22萬元,條件是對方必須保證每年輸送10名畢業生給東陽三建。可是這個新建的學校要到1990年才有第一屆畢業生,那時候樓忠福的承包期正好結束。這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外界都認為他是個“傻瓜”。可他卻覺得一點不傻,不管將來誰承包,反正培養了人才都是為社會做貢獻。他對人才培養從來就是這麼慷慨。
如果把裝置添置、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以及人才培養看作是企業的“三大內功”,那麼樓忠福作為建築公司的經理,他關注的不僅是企業的“內功”還有公司的“外形”。1986年底,他決定讓東陽三建有一個更好的“外形”——蓋一棟當時在東陽最氣派的辦公樓。
他的這個決策遭到不少同事、朋友和政府幹部的反對,因為當時東陽三建的日子並不寬裕,一下子搞了這麼一棟辦公樓似乎沒有必要。那時候,多數中國人還沒有“外形包裝”的市場意識,“一流產品,三流包裝”的傳統還在延續。但樓忠福卻看到了“內功”與“外形”同樣重要,不能偏廢,他說:“我們是建築企業,不是去討飯,如果自己的辦公樓都那麼陳舊、矮小,客戶跟你談業務都沒有信心。有了氣派的辦公樓,每個業務部門和每個工程隊都有自己的辦公室,客戶到來就立即有深刻的印象,對我們也有信心了。”
三建大廈1987年動工,第二年投入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東陽市最氣派的標誌性建築。
就這樣,東陽三建這艘“木筏”在“船長”樓忠福的經營下,很快變成了一艘能抗風浪的“輪船”,從內到外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和提升。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合作秩序的擴充套件”(1)
1988年,氣派的東陽三建大廈啟用後,樓忠福特意在大廈一樓設立了一個在當時整個東陽城區都算很上檔次的賓館。這個賓館既是員工平時用餐的食堂,也是好客大方、廣結人緣的樓忠福招待客人、接待朋友的主要場所。
很多後來成為樓忠福下屬和朋友的人,他們跟樓忠福的“情感歷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浙江新聞界、文化娛樂界的很多人都記得樓忠福對他們的誠懇邀請:“到東陽來,不管公事私事,隨時可以到三建大廈的賓館來住宿、用餐。”他們並非對“免費午餐”特別在意,倒是樓忠福的大度豪爽和真誠坦率讓他們印象深刻。
樓忠福對朋友的熱情當然並非始自出任經理之後,而是由來已久。1981年樓忠福在當材料科科長的時候,曾經當過他師傅的蔣立天要結婚。當時物資極度短缺,蔣立天做了一個新衣櫥,卻買不到衣櫥的大鏡子。結婚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蔣立天跑遍很多地方仍找不到衣櫥的鏡子。此時他想到了當材料科長的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