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1。《易經》卦象的核心:《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2。事物的兩個方面: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1。從自然現象來看:'陽:天、日、暑、晝、明;陰:地、月、寒、夜、暗……'。2。從社會現象來看:'陽:男、君、君子;陰:女、民、小人……'。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例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繫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形式。'易'就是'生''因',而'生生''因緣'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陽'·'陰',再由陽陰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特徵來表示。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絡在一起的。1、天道執行的規律:'唯變所適'。《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執行的規律。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一。九天御劍訣共有九大劍訣,分為無上,玉隆,龍變,平育,玉清,上清,太清,大羅,元始九大劍訣
———————————————————————————————————
二。六轉玄身訣!至高煉體法訣,共分為火煉之身,玄武之身,天火之身,七彩之身,不死金身,六轉玄身六重境界,每重細分為六層。
第一重火煉之身可以從金丹期開始修煉,第二重玄武之身可以在出竅期開始修煉,第三重天火之身可以從合體期開始修煉,但是這第三重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