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2 / 4)

小說:明末求生記 作者:換裁判

笑。。。

咳。。。,停,不能再想下去了。

隨後,志文很快醒悟過來,八千的確給了他一個很大很大的驚喜。

既驚且喜,喜的是這個技術解決了他們禦寒衣物的問題,驚的是志文彷彿看到了歐洲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工業革命,和龐大的商業帝國,還有那場臭名昭著的“羊吃人”運動。

第128章 羊吃人

十五世紀後,歐洲隨著新航路的發現,海外貿易急劇擴大,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迅速繁盛起來,也帶動了在它附近的英國。

而毛紡織業的發展,使得英國羊毛的需求量大增,除了滿足國內的需求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求,羊毛價格猛漲,與傳統農業相比,養羊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

有地的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的著名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他的名著《烏托邦》裡寫到英國“羊吃人”時說:“你們的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得很貪婪、很蠻橫,甚至要把人吃掉……”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地主貴族牟取了鉅額利潤,使之變成了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階級。而大批農民被趕出家園,成為兩手空空的流浪者。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為生,成為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廉價勞動力。因此,“羊吃人”可以說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之一。

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英國,正在上演著“羊吃人”的悲劇。

當然,同一時期的大明,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特別是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棉、麻、絲紡織業也獲得了迅猛發展,已經出現了很多超級大工坊,乃至說它們是工廠都不為過。

而後果就是田間地頭棉花和桑樹的大量種植,已經擠佔了糧食作物的空間,號稱“魚米之鄉”的江南,生產的糧食已經不能自足,需要從“湖廣熟天下足”的兩湖地區購買糧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是中國版的“羊吃人”了,當然,稱之為“棉吃人”或“蠶吃人”或許更合適。

只是這個時候,大明北方天災不斷,廣大農民連飯都吃不飽,何來錢財穿棉穿綢,國內市場需求萎縮,而海外需求並未增加,所以江南的生產規模並未像英國這般急劇擴大。

當然了,以上這些情況志文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妨礙曾在後世經過市場經濟洗禮的他,敏銳地從中嗅到的機會。

中國自古以來,紡織業就領先其他地區,連一陸一海的兩條對外商道,都被貫之以“絲綢之路”的名號。

但在志文印象中,發達的是棉、絲紡織業,麻衣製品有,但水平並不領先,而在後世鋪天蓋地的毛紡品,不論是粗製品毛衣,還是精製品毛呢,在這時都不見蹤影。

要說漢人不喜愛毛織品,這可不成立,毛織品在美觀上不輸絲綢,在保暖上則遠超其他紡織品,除了夏季不適宜穿著外,春秋冬三季皆可。

大明有的只是最初級的皮襖和毛氈,水平估計也就和塞外遊牧民族的相差彷彿,除了窮苦人家和軍隊願意穿戴,稍有財力的人家都看不上,更別說富貴之家了。

要說這是因為漢人羊養的少,從而羊毛也少造成的,現在的志文絕不同意。

這一路逃難下來,和小捷發掘了很多的羊毛、羊皮和羊氈,可見羊的數量不成問題。

要是能借此機會,在大明弄出美觀大方的毛衣、毛褲,挺括又有氣質的毛布及其成衣,那麼將成為志文他們這一行人,包括孤兒,包括那些外圍人員,總計兩千餘人的生計大事。

糧食還有不少,坐吃山空不是長久之計,過了黃河,進入晉西,旱情雖有,可比陝北要好上不少,把吃飯這一大事的希望寄託在“尋寶”找糧上並不現實。

當然,前提是得保住羊毛能紡織的真正核心秘密。

至於這羊在大明會不會吃人,志文卻是顧不得了,先解決這兩千人的生存問題吧。

在見識了八千怎樣一步步把羊毛變成後世記憶中的毛線後,又經過了幾天的深思熟慮,志文意識到,八千的秘技石灰水加中藥芒硝,就能把沾在羊毛上的羊脂洗去才是關鍵。

它能把**能扎人的羊毛變得如絲般順滑,從而為羊毛進一步精加工提供條件。

志文不知道後世羊毛是怎樣脫脂的,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