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1 / 4)

小說:明末求生記 作者:換裁判

“俺答汗?我自然知道,蒙古右翼的雄主,將蒙人宗主插漢部都逼迫到遼東,兵鋒一度直抵京師。”說到這個,周承允就熟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來。

畢竟晉南鹽商的崛起,要歸功於張王兩家的先人…張四維與王崇古,是他二人力主與俺答汗通商,方才開創了晉商的大好局面。

“咳。。。”志文連咳幾聲,打斷了周承允的話,“周大哥如此學識,不進學真是可惜了。”

周承允面色微紅,“臭小子又埋汰我,是不是?”說起來這也是他心中的一個梗,周承允天資聰穎,本來是有志於科場的,只是老父早亡,他又是家中獨子,才不得不放棄學業,轉而經商。

“別誤會,周大哥,我可沒有取笑你的意思。”志文急忙解釋,“你說的這些,我大致瞭解,當然了,比不過你,不過請教嘛,咱們改天再說,今日提這俺答汗,我是想請周大哥仔細想想,在俺答汗前後,蒙人到底是變強了,還是弱了?”

周承允聞言,腦子裡飛速轉動,自俺答汗受封明廷順義王,雙方先後於大同、宣府、延綏、寧夏、甘肅等近邊地區開設馬市十一處,互市貿易之後,似乎。。。好像。。。明蒙邊境就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事了?

又前後這麼捋了一下,周承允不得不承認,明蒙互市之後,的確是北疆無戰事了,要是志文不這麼提,不唯他,恐怕沒人會做這種前後對比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蒙人到底是強了,還是弱了呢?周承允一時顧不上說話,低頭苦苦思索。

按常理來說,蒙人有了中原的物資,特別是糧食和鐵器後,實力有增無減才對,然後嘛,自然是厲兵秣馬,興兵南下才對,可為什麼自隆慶之後,北疆反而平靜下來了呢?

“小志,那你說說看,蒙人是強還是弱了呢?”周承允沒想通,乾脆也不再糾結,把問題拋給了始作俑者。

“周大哥,從經濟上。。。不,從錢糧上看,蒙人實力無疑是增強了,不過,若是從戰心上來看,他們的實力卻是減弱了。”志文答道。

“從戰心上看實力減弱了?”周承允喃喃自語,似有所得。

“沒錯,之前他們沒有糧食,沒有青鹽,有馬匹牛羊想換,卻沒有途徑,光吃肉喝奶可活不下去,只能拿刀去搶,不唯普通牧民,就是貴族牧主,都是如此,故此上下齊心,能一呼百應,這才頻頻犯邊。”志文說道。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一無所有之人,又不能透過自身的勞動換取生存之資,走投無路之下,搶劫就成了唯一的活路,不止蒙人,漢人、女真皆是如此,流匪就是這麼起來的,剿不勝剿,歸根結底,就是流民們沒有活路,只有剿撫結合,方為正道,只是大明後期已無力安撫了。

“等咱們大明開了邊市,不用流血死人,就能換來糧食茶磚,若是勤快些,多養些牲畜,還能收穫更多,誰願意再提著腦袋去玩命?”志文接著問道,“當然了,普通牧民牛羊不多,所得自然就少,但是至少牧主們是不愁吃穿了,沒有這些人帶頭,普通牧民即便為生活所迫,想要提刀上馬犯邊,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更多的,諸如剛才所說的國家民族的概念,蒙人們就更沒有,這個志文就沒有詳說了,其實神州周邊的這些人,更多的,是仰慕中原文化,恨不得身為漢人才好,明軍中的蒙人士兵大將不少,就是明證,即便後金,也是一邊鄙視著漢人的孱弱,一邊羨慕著中原的花花世界。

這些人,只要給他們一個渠道,讓他們能夠看到,透過自己的努力,終有一天,也能成為中原文明中的一員,他們不但不會生事,反而會成為中原文明的基石,甚至是向外擴張的爪牙。

像盛唐,異族的將領和士兵,就為大唐萬國來朝的威風立下了赫赫功勳,只是朝廷與地方藩鎮之間的實力關係沒有處理好,釀成安史之亂,這才一落千丈。

ps:蒙人戰力的下降,除了通商之外,藏傳佛教的傳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為了不被河蟹,就不在小說內討論了。

第447章 還不夠

周承允想想,似乎有些道理,但隨即又否認了,“照你這麼說,范家走私禁品到遼東,倒成好事了?”

“周大哥,你這就鑽牛角尖了。”志文笑道,“東虜之亂初期,尚可用互市的方法瓦解其戰心,但現下狼子野心已現,再這麼做就行不通了,朝廷禁絕與其交易,那是對的,范家此舉那是漢奸行為,依我看,若真能做到一粒糧食、一匹布、一根鐵釘都不流入遼東,這仗根本不用打,只需守好山海關和長城沿線,不讓他們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