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聯邦的研究和生產速度能夠足夠壓制住已經佔領了歐洲沒準還加上非洲的德國。
如果不幫助小希同志,南海聯邦要想在二戰中獲取澳洲大陸就是一個大問題了。澳洲是英國海外管轄地,如果南海聯邦攻打澳洲,勢必會讓英美等國視作與德國人結盟,這種實際行動上的結盟不管用什麼言語也是解釋不清楚的,所以劉芾的澳洲計劃就很自然的和支援德國連在了一起,不管他願意不願意,只要動澳洲,就實際上和德國結盟了,但是不動澳洲,眼看著英美等國打垮德國,那麼南海聯邦在二戰中基本就啥好處也得不到。(未完待續。。)
第一百三十四章 我們將何去何從
不佔便宜就等於吃虧,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發展速度上來講,就是這麼一個道理,英美蘇等國都在二戰中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而南海聯邦啥也沒得到,那就等於落後了,況且在去除了歐洲的後顧之憂以後,英美等國肯定不會眼看著南海聯邦繼續佔據著馬六甲海峽這樣戰略要地,尤其在中東發現了石油之後,等到那時,一場戰爭還是必不可免的,可是劉芾自己算了算,真活不到那個時候了,而失去了劉芾的南海聯邦,在選擇發展道路和科技發展速度上,還能否壓制住歐美國家,這個就不好說了,所以劉芾必須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為南海聯邦清除掉這些後顧之憂。
首先,在澳洲問題上,劉芾絲毫不能改變,不僅是為了南海聯邦開拓生存空間的問題,而是澳洲離南海聯邦太近了而且又太大了,一旦英美等國和南海聯邦翻臉,澳洲勢必就會成為英美等國進攻南海聯邦的一個跳板,還是一個無比龐大的跳板,這會讓加大南海聯邦的防禦難度,而減少了英美等國的進攻難度,這個帳就算是沒什麼軍事素養的劉芾也能算的出來。
既然澳洲必須佔領,那麼南海聯邦同英美等國的關係就不會是朋友,這是一個連鎖問題,既然天然就是英美等國的敵人,那就只能選擇支援德國人了,畢竟拉一個盟友比自己單打獨鬥要強一些,當然了。像義大利那樣的盟友除外。
支援德國人要支援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太深奧了,不僅是劉芾算不出來,整個聯邦國防部加外交部加內務部的所有高階官員們整整研究了2個月,也沒研究出來個準確答案,最後還是把3種意見又扔回到劉芾這裡,讓他自己選擇。
第一種意見是南海聯邦放棄整個歐洲,直接面對美國,一對一決鬥,打趴下這個最大的威脅,那麼歐洲的那些國家就無法對聯邦造成現實上的威脅。至於德國人在歐洲是輸是贏。那就靠天意了,輸了也好,贏了也好,南海聯邦穩賺不賠。當然前提是打贏美國人。自己還不能半殘。
第二種意見是全面與德國合作。向德國出口各種武器甚至技術,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然後讓德國人自己在歐洲折騰。南海聯邦只佔領澳洲,然後控制住亞洲,切斷亞洲與美國之間的聯絡,最終讓參戰的各國打得遍體鱗傷,不管最終是誰勝利了,都無力再對聯邦造成威脅。
第三種意見就更激進了,它主張不光要與德國合作,向德國出口武器技術和原料,還要佔領澳洲,打擊英屬印度、中東等國,然後把海軍分成2個方向,東面面對美國採取攻勢,一定要把戰火引到美國西海岸,讓它不能安安穩穩的成為大後方,西面扼守住蘇伊士運河,切斷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通道,派遣陸軍控制住中東地區,利用義大利與德國之間的路上交通,對德國輸入武器和資源。
其實還有第4種意見,有一部分高階軍官提出了在佔領澳洲之後,不應該去進攻美國,而是應該向北,佔領中國大陸和日本、朝鮮,他們的理由是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比較薄弱,更好佔領,而在佔領了中國大陸之後,利用充足的自然資源和人口,能為南海聯邦提供巨大市場和兵源,不管德國人是勝是敗,南海聯邦都不用再害怕英美等國的進攻了和經濟制裁,到那時候,要市場有市場,要人口有人口,要兵源有兵源。
對於第4種說法,劉芾從推理上認同,但是從感情上無法同意,只能選擇放棄。而剩下的3種意見各有各的好處。
第一種意見屬於釜底抽薪,如果美國人被南海聯邦拖在了太平洋戰場,那麼它就沒有力量去支援歐洲了,南海聯邦可不像日本,只能小打小鬧,消滅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之後只能向南洋發展。如果聯邦海軍佔據了太平洋上的優勢,那麼完全由可能在美國西海岸登陸,所以美國人無法像後世中那樣,一邊在歐洲投入很大力量,一邊還抽出一隻胳膊來和日本人搏鬥。在失去了美國的援助之後,英法蘇等國能不能抗住德國人的進攻,都很難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