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損失一部分錢財,也願意跟著聯邦政府遷到新的地方去,因為在他們眼中,遷都既是個損失,又是個機會,相比較來說,機會更大一些,對未來的發展也更好一些。
經過粗略的統計,現在臺灣島上願意跟隨著聯邦政府遷走的,大約有400萬人左右,基本上佔了一半略少,而剩下的400多萬人,處於各種原因,都願意繼續留在他們的家鄉生活。(未完待續。。)
第六十二章 遷都
對於部分臺灣居民的這種選擇,劉芾也不能過分強求,雖然在聯邦中本來華人佔的比列就不高,再失去這幾百萬華人,對於聯邦民族政策的執行很不利,但是劉芾也不能用武力強迫這些人離開家園啊,那不成了劉備了,劉皇叔啊,壞人啊,把黃書都留下了,好書都扔了!!!
對於不願意遷走的聯邦居民,聯邦政府還將繼續去做工作,並且要告訴他們,臺灣島將在幾年後,還給民國政府,畢竟這裡是當初大清朝割讓給日本人的,劉芾趁著當時日本人不防備,透過幾次海戰,打殘了日本海軍,又把這裡搶了回來,就算是暫時借用吧,既然是借用,那就好借好還。
1920年7月,南海聯邦政府正式宣佈,南海聯邦從即日起,首都重新設定為向陽市,雖然向陽市位於加里曼丹島上,但是這個市不再屬於任何聯邦省份,而是獨立出來,由聯邦政府直接管理。
而隨著這份通告而來的,就是聯邦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每天在臺灣島上的各個主要港口中,都可以看到大批從工廠中被拆卸下來的機器裝置,被吊裝上輪船,然後開始往這些工廠的新址運送,而與這些貨船交相呼應的,是那些滿載著一個個家庭、一個個家族的客船,他們也將隨著聯邦政府和大中企業的遷址而居家跟隨。這種忙碌的轉運工作,不是持續幾天。也不是繼續幾周,而是將繼續一年半左右,每天如此,直到這些機器裝置和幾百萬人口全部轉運完畢為止。
外界對於南海聯邦的遷都倒是沒有什麼太多的評論,畢竟這是聯邦內部的純粹內政,唯一需要各國配合的,就是各國的領事館,也將隨著聯邦政府遷到新的聯邦首都向陽市去。
陽光充足、雨量不少、空氣溼潤且清新、綠樹環抱、動植物資源及其豐富,這是劉芾對新首都的正面評價;交通還不是很方便、植被覆蓋面積有點大、蚊蟲太多、南部沿海地區地震比較多,這是劉芾對新首都的負面評價;
在決定遷都之前。聯邦政府的多個部門就已經詳細考察了此地。這裡的各種優缺點也都一一論證過了,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這裡顯得有些荒涼,而且需要投入的建設費用也比較大。不如其他幾座現成的城市。不過劉芾考慮到早晚要開發這裡。而開發一個地方,有什麼比把國家首都遷到此處更好的方式呢,反正遷到哪裡也是遷。不如就用首都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口數量吧。
而且隨著遷都而帶來的幾百萬人口,將會大大稀釋掉當地的各民族人口數量,更有利於聯邦的民族政策的執行,而且隨著首都的建立,全國的民間經濟投資也都將偏向於首都附近,這也從宏觀上調控了資金的走向,這個調控使用其他的方式會很難調控得這麼到位,這麼快速。
就在聯邦政府的各個部門都在為遷都的工作忙成一團的時候,聯邦總統劉芾卻獨自一個人,坐在新建成的聯邦總統府的陽臺上,一邊抽著煙,一邊無聊的看著正在總統府前的院子中忙著整理地面的那些工人。
這座總統府就是一個3層的小別墅,位於向陽市的北區,四周都是空地,200米外是總統府的鐵柵欄院牆,而院牆之外還是大片的空地,幾百米內,都沒有任何的阻擋物和樹林,在總統府的隔壁,就是聯邦政府大樓,按照新的城市規劃,為了不過於集中某一處的行政功能,聯邦議會大樓和最高檢察院、最高法院都在城市的南邊,而向陽市的市政府和政府機構,則在市區的東側。
這座別墅呈門字形,開口向南,左邊是總統的私人生活區,總統的家庭將在這裡居住生活,而右邊是總統的工作區,在工作區的一層是個宴會廳,用來舉辦必要的宴請和慶典活動;二層是會議室和會客廳,是聯邦總統接見國內外政要、召開總統特別會議的地方;三層是總統私人辦公室和休息室,屬於總統的日常辦公地點。
這座別墅還按照劉芾的吩咐,建造了一個位於地下20米深的避難所,這裡能夠抵禦500公斤的航空炸彈的直接攻擊,並且從避難所中,還修建了一條通道,可以直通駐紮在總統府北側的聯邦內務部駐地,在哪裡,有內務部的一支特殊隊伍…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