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潛艇部隊,還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聯邦海軍另外一個殺手鐧就是飛機母艦編隊。雖然聯邦海軍連一艘大噸位的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都沒有裝備,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聯邦海軍的造船能力低下。相反,聯邦海軍已經在著手研製第三代大型航空母艦了,這種大型航空母艦的設計排水量在40000到45000噸左右,是第二代航空母艦的2倍,艦載機數量最高110架,動力系統改為使用最新式的燃氣輪機,總輸出功率可以達到160000馬力,最高航速35節。
這種第三代航空母艦已經正式命名為“聯邦級”,它一共計劃建造6艘,將於1933年開始建造,預計建造期在18個月左右,但是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存在,聯邦海軍無法明目張膽的建造這些明顯超標的航母,所以只能採取一種模組化的建造模式,就是先由造船廠在圖紙上把航母的船體分成n多個小模組,然後分別把這些小模組建造出來,最後在組裝到一起,還原成圖紙上的整個船體。
這種建造模式相對原來的整體建造模式要先進一些,尤其是在建造週期和建造成本上更顯優勢。但是這種模組化建造需要非常高的工藝水平和製造精度,否則那些模組建好之後。在拼裝的時候就會由於誤差過大而無法組成一個整體。
這種後世造船企業普遍採用的建造工藝不用問,肯定還是劉芾給帶到了這個時空裡。由於南海聯邦是個島嶼非常多的國家,所以聯邦國內的海上交通就非常重要,而聯邦並沒有那麼多合適中小型民用船隻可以用作國內海上交通,而聯邦的多家造船廠也對這種噸位小、科技含量低、利潤更低的訂單不感興趣,一時間竟然造成了聯邦國內海上交通發展緩慢,極大的影響了聯邦的經濟發展。
當這個情況越來越糟糕,最終被反應到劉芾這裡時,劉芾也束手無策。那些造船廠都是私人企業,聯邦政府也不能要求人家非得做這種不賺錢還麻煩的工作。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佔用聯邦海軍造船廠之外。就只能採用政府補貼的方式了。
不過在這之後不久,劉芾無意中在海軍造船廠裡和技術人員聊天,雙方就如何加快驅逐艦和潛艇的建造速度產生了分歧,結果在爭辯當中。劉芾忽然想起在後世裡那個很熟悉的造船詞彙……分段建造法和模組化設計。
具體這兩個建造方式是如何執行的。劉芾一點都不清楚。他在前世根本就沒見過船隻是如何建造出來的,更沒去過造船廠,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從這兩個詞的字面上來理解這種工藝和建造設計方法的大概內容。
劉芾不懂造船。可是他身邊的那些海軍造船廠的設計師們懂啊,當劉芾連蒙帶推測的說出自己理想中的這種能夠加快船舶建造速度的方式和方法之後,那些南海聯邦的造船大拿們都喜出望外。他們早就知道這位聯邦總統的腦子裡是雜貨鋪,經常能夠在很多科研方面語出驚人,為不少科研專案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和研究方向,這次這位總統又開始口吐蓮花了,而且吐出來的這朵蓮花還真是像模像樣的。
於是,這些代表著聯邦最高造船水平的技術人員和設計師們就開始有意的在一些設計和建造活動中去試驗和完善劉芾所說的這種新工藝和新思路,並向聯邦海軍申請了專項資金。在經過5年多的摸索和實踐之後,終於搞出了劉芾所說的那種模組化設計和分段建造工藝,不過這兩種新發明到底是不是劉芾所說後世的那兩種技術,劉芾就不清楚了。
但是作為新技術,模組化設計和分段建造法在船舶的建造當中還真的是一個重大改革,它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而使船舶的建造週期大大縮短,尤其是在大批次建造船舶的時候,更為明顯。
這種方法又經過了2年多的技術磨合和成熟期,最終被聯邦海軍所採用,並作為聯邦的一項軍事機密嚴格保密起來,除了聯邦海軍的3座造船廠之外,沒有向外進行擴散。
現在,這種技術被利用起來建造聯邦的第三代大型航空母艦可以說是非常合適的,因為一個一個的船體模組根本就不用在船臺或者船塢中製造,如果沒有準確的圖紙或者海軍造船廠的工程師來指點,外人根本看不出來那些鐵傢伙是做什麼用的。
而當海軍需要的時候,這些鋼鐵構件就會被運上大型船臺,然後一點一點的被焊接起來,最終形成最初設計圖紙上所設計的船舶摸樣。由於每個模組都可以單獨進行電氣、油漆、裝飾等工序,所以從模組到組裝成型的工期就非常非常短了。
而最可怕的就是如果模組數量充足,幾座造船廠同時進行組裝,就可以在幾個月之內,把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