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烽火智囊 作者:知恩報恩

秘書班子對個人性格的制約。胡漢民提倡樸素、簡易的民風。當時要地北方將士出文告,由總統府秘書雷鐵厓撰稿。胡漢民認為他用詞艱深,就說,這個是要讓普通士兵都能看得懂的,就像棉被、稻穀一樣是非常普通的東西,而不能是罕見的山珍海味。於是否定了他的文稿,讓另一個秘書任鴻雋重擬。雷鐵厓非常憤怒,拂袖而去。並有詩句說,八年革命黨,半月秘書官。胡漢民認為這是名士氣太重,很難做好行政工作。

關於這件事情雷鐵厓另有說法。雷先生也是老同盟會員,資格幾乎不在胡漢民之下。

關於這段時間的秘書工作,胡漢民說,張謇推薦了十幾個人來總統府做秘書,胡漢民一個也沒錄用,於是張謇就在上海一帶揚言說,胡漢民善於攬權,好像一個第二總統。當時汪精衛說,他們罵你,等於是讚揚你非常負責呢。

張發奎對胡漢民的看法深透入骨,“學問淵博,責任心強,人格完整,私生活也很簡樸,但他心胸狹窄,沒有孫總理的氣度”。

至於汪精衛,“軟弱無能,作為行政院長,他本身沒有主意,不敢對蔣先生進言,卻又官氣十足,忘了他從前的理想”。到了抗戰民族危急之時,他還“把自己對蔣先生的仇恨,放到民族大義之上了”。

“汪氏一去,國民黨的分裂遂無法避免,而分共清黨也就勢在必行。後來我見到蔣總司令,便問他說,汪先生為什麼一定要赴漢口。蔣說:“我早已料到留他不住,留他不住。”(《李宗仁*》上卷)

“蔣氏此話,頗能得到我們的同情。其實,汪氏堅持赴漢的是非問題,頗難定論。汪氏此去,顯然是有嫌於蔣氏而出此。他二人彼此瞭解甚深,絕非我輩外人所可臆測……今幸北伐勝利,武漢中央請他回國復職,正是千載良機,他自當速去武漢。他和蔣氏鬥法很久,吃虧已多,現在在上海一無憑藉,自然不敢和蔣氏盤桓。俗語說,給蛇咬過的人,看到草繩也害怕,正是汪氏這時的心理。汪氏武漢之行,既有其箇中玄妙,不足為外人道。所苦的是我們這批赤膽忠心,希望黨內團結,完成革命的同志。我們誠心誠意地希望汪氏出來領導,而他卻澆了我們一頭冷水,未免太失望了。”(《李宗仁*》第32章)

李宗仁此種看法,多少暴露汪精衛性格弱點,只適合在幕僚地位輔佐,不宜做主官以控制全域性。問題是中山先生辭世後,汪氏心理卻已膨脹,個性、智力和時勢、他人形成劇烈拉扯,他的悲劇也就到來了。

偽政權時代,被周佛海等人先撥弄、後播弄,實在是有苦說不出。硬著頭皮去做,往往事與願違。一切都是那麼的勉強、支絀。所以汪晚年要說:“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何處不怨尤。”

若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蔣介石……之屬,當中山先生去世後,他們誰也不服誰,各有所長,智慧無法像孫先生般予以超越,德量更無法像孫先生那樣涵容服人。幾個便打殺開來,而蔣先生以權謀手腕領先,其餘便各個分化,至汪投敵,意氣成分很多。唐德剛先生的《書緣與人緣》,對汪兆銘有一大處把握的總評:“汪精衛這個大漢奸,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罪惡是道德大於政治的。其實他的偽政權並未做太多的壞事,他抗拒日寇在中國大陸徵兵前往南洋作戰,且不無可記者。汪氏之劣跡,是他破壞了民族道德——他不該以國民黨副總裁之尊,於抗戰最艱苦階段,謬聽老婆之言,反身投敵……他們一旦投敵,乃把我們這個黑白分明的民族道德弄得一片模糊,使當時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志士,在道德上莫知所適;而人類渣滓的漢奸,則個個手舞足蹈,理直氣壯起來。汪氏在歷史上的罪惡,莫有大於此者。”(廣西師範大學版《書緣與人緣》118頁)

大木百尋滄海萬仞:時代巨人及其幕僚(8)

作為幕僚助手,胡漢民等人固為一代精英。但他們畢竟在孫先生身邊工作,較之孫先生的超常睿智,他們的事功就大為遜色。孫先生的謀略,是從大處著眼,以總的關節來帶動諸般細節,而不是在個人意氣上運用功夫,斯於大局無補。

因為營救汪精衛一事,孫先生就批評了胡漢民等人。

那時汪精衛因刺殺案被捕。同志悲哽,於是胡漢民、陳璧君、黎仲實等放棄革命軍事運作,派人進北京,或以金錢疏通,或謀劫獄,想將汪精衛從牢獄中予以搭救。

孫先生就在馬來西亞西北部的檳榔嶼秘密會議前,批評了他們。先生說:“餘對於革命職責,斷不容憂傷憔悴以死……我意再起革命軍,即所以救精衛也。夫謀殺太上皇可以免死,在中國歷史亦無前例,況於滿洲?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