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烽火智囊 作者:知恩報恩

個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

中山先生逝世後; 國民黨派系之爭表面化,因權力繼替問題,政治勢力黨爭至於決裂。陳友仁不特在派系中裂變,而且他的私人友朋之間也發生裂變,那種選擇性精神失明,從此困擾他而不稍離。其個人政治生命的枯萎,和他個人的性格,和他的自我揠苗助長,自我的想當然,不能不說關係至巨。

1875年,廣東順德籍的陳友仁生於西印度群島,他先在北洋政府做了一段時間的事情,1913年任交通部法律顧問、英文《京報》總編輯。他接近孫中山,比戴季陶更晚,遲至1916年才認識,1918年始南下追隨。次年在上海創辦《上海時報》,常以英文撰述辛辣之時評,此時孫先生正在上海撰寫《建國方略》。他曾代表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中國政府參加了巴黎和會,以後即任孫先生的外交顧問。他的英文水平極佳,1922年,他任其外事顧問、英文秘書。孫中山逝世前一天的《致蘇聯遺書》也由他來代為起草。

在孫中山先生晚年,中山先生去世後,此公雖然活躍,但似乎很難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寧漢分裂期間,他異常活躍,他在這期間的《申報》幾乎每天和讀者打照面,是故坊間亦稱武漢國民政府為“陳友仁時代”。1933年參與閩變,任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長,後流亡巴黎。1938年回香港參加抗日活動,香港淪陷時被日軍拘禁押解到上海,多次拒絕參加汪偽政府。1944年初在上海病逝。

大木百尋滄海萬仞:時代巨人及其幕僚(21)

中山先生去世後的歲月,此公思想較為偏頗,1927年後訪蘇,頭腦偏向一條道,所謂固執己見,達於極頂。一切的所謂鐵腕外交,不隨時變,這就不可避免走進死衚衕。一會兒聯汪反蔣,一會兒蔣汪俱反,對宋慶齡也是忽近忽遠,屢生糾葛,怨天尤人,竟至於參加福建事變,可說中青年時代的一點聰明才智,揮霍得一乾二淨。

不過他在1927年前後,曾透過張靜江,向蔣介石引薦陳布雷。他認為陳布雷文章流暢犀利、筆調蒼勁古樸,傳統倫理觀念強烈,正是蔣所矚意的型別。蔣先生因北伐軍次南昌,一見之下,大為首肯,遂由陳果夫介紹陳布雷加入國民黨。自此,陳布雷追隨蔣介石長達21年。此事,算是幕僚引薦幕僚,間接而言,可說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幕僚作業。

同盟會的鐵血派

何晏,即何靜瀾。湖南道縣人,少不喜尋章摘句。自謂大丈夫當立奇勳,以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入湖南陸軍小學。後與蔣方震、李書城在粵西開辦幹部學堂。從戎關東,運動軍隊。

辛亥革命後,北伐軍有解散之虞,何晏大痛,說是南方無人,受袁世凱愚弄,將噬臍莫及。回到湖南後,輒嘆息不止,以為我輩以無數大好頭顱購來之共和,將為袁氏一人摧殘殆盡。此時當蒙古獨立,他出面組成矇事調查團,深入漠北。

宋案發生,返回京都,對友人說,一當預備戰事,一當效法張良以博浪之椎對付袁世凱。二次革命入軍隊督戰。失敗後,為暗殺袁世凱做切實準備。後用密電碼和東京同盟會舊友聯絡,被破獲。

先是,有勸其入官者,則嗤之以鼻。及被捕,有謂其何不先事脫逃,“乃從容就義。翩翩少年,視死如歸,見者偉之”(王建中《洪憲慘史》42頁)。

嚴復說在戊戌年康梁謀劃有問題,也即戰略出了錯誤。他不是不贊成他們的行動,他只是不贊成他們考慮欠周密的行動。

康梁文人意氣,較缺乏技術性戰略,結果未能利用反為袁世凱所乘。

康梁需要何晏這樣的鐵血戰士為其臂膀,扭住袁世凱,控制使其難以搖擺。其實這可算是嚴復的責怪的意思。

何晏所代表者,為同盟會主戰一方,如雷鐵厓、袁仲德等皆是。

他們不欲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大有民意基礎。乃因武昌起義,全國風從,志士暴骨,兆民塗腦,盡天下命,締造共和,袁氏篡奪,下無以對先烈,上無以對神明。

南北一統,北伐軍有解散之虞,何晏撫膺嘆息,說是南方無人,受大奸極惡袁世凱之愚弄,後將噬臍莫及。

有勸他和袁世凱合作的,他嗤之以鼻,說是我輩以大好頭顱購來之共和,轉瞬將為袁氏摧殘殆盡。我輩鐵血男兒,當沉機觀變,尋求推翻袁世凱的各種機會。

二次革命前,他曾深入東北運作。那時候,天下著大雪,寒風怒號,積雪沒脛,到了內蒙古的最北面。恰值宋教仁案發生,當即返回北京,召集同志,準備南下預備戰爭。並建議他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