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美國政府的官員大都堅持認為推翻薩達姆政權是打擊本·拉登和“基地”組織的反恐戰爭的延續,正如布什在2002年10月所言,“消除伊拉克的威脅對贏得反恐戰爭至關重要”,副總統切尼在2003年3月也發表了相似的言論。即便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高官也依然樂此不疲地為這場戰爭辯護。2003年7月27日,沃爾福威茨在談到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的傷亡日漸增多時說,“目前所做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我們的子孫更安全,因為目前要贏得的伊拉克和平戰是反恐戰爭的中心戰。……我們打仗是為了反恐,我仍然認為我們在打擊伊拉克的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這是一場反恐戰爭,這會使得我們的國家免受恐怖主義的襲擊,使國家更安全”。 但這一切言之鑿鑿和雄辯滔滔都難以掩飾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蒼白表現。在對伊動武問題上,布什有兩大理由:一是薩達姆已經擁有並正在進一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聯軍佔領伊拉克後一直未能發現此類武器;二是薩達姆政府與一手策劃了“9·11”事件的“基地”組織有染,但“不爭氣”的美國情報機構始終找不到二者的親密聯絡,進入9月,包括布什在內的美國高官也不得不紛紛承認,薩達姆政權與“9·11”襲擊沒有關係。 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是個世俗國家,與“基地”等###激進組織素來不和,拉登還多次譴責薩達姆是個“異端”。可為了使自己師出有名,布什政府硬是將這兩個對手說成是 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對著幹的一夥人。 另一種意義上的“越戰”似乎正在上演。自從2003年5月布什宣佈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局勢不但沒有變得像美國人承諾的那樣安全和繁榮,反而變得混亂不堪,大量美軍遇襲身亡,更使布什在國內感到巨大壓力的是,有些美國媒體甚至每天在顯著位置像天氣預報一樣播報美軍在入侵伊拉克戰事中殉職士兵的數目和5月1日後死亡的數目,前者是不變的(138人),而後者卻幾乎每天都在變化,且早已超過前者。與此同時,美國輿論對布什的伊拉克政策的批評聲越發高漲,民主黨也就此大做文章,並希望以此改變與布什的力量對比,布什角逐連任的選情顯然已受到伊拉克問題的困擾,進入9月,布什的支援率很快便降至50%以下,重蹈老布什的覆轍看上去已並非沒有可能。 不僅如此,由於伊拉克局勢混亂,“基地”組織得以長驅直入,把伊拉克當成了反美前線。 歷史學家尤瑟夫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阿拉伯和###研究學院研究現代阿拉伯國家和###教的專家,他認為入侵伊拉克的美軍正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全球反美恐怖組織;美國政府沒能在伊戰後維持好秩序給恐怖分子和國外戰鬥者以可乘之機。在他看來,“美國解散伊軍隊和安全部隊等於給國際恐怖分子開啟了大門,如今人人都可從伊朗、土耳其甚至敘利亞、沙特和科威特暢通無阻地進入伊拉克”。他認為美國對戰後伊拉克的重建缺乏任何規劃是導致伊目前局勢動盪的原因。(《亞洲時報》,2003年9月17日。) 日本媒體也諷刺說,美英的軍事行動導致了諷刺性的後果,它把外國的恐怖勢力更進一步吸引到了伊拉克。(日本《朝日新聞》,2003年9月11日。) 尤瑟夫進一步指出,美國沒能在兩次戰爭之後穩定阿、伊的局勢,美國在阿、伊的軍事行動實際上不但沒有擊敗恐怖主義,反而還鼓舞了恐怖組織計程車氣,使它們意識到美國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別無他策。印尼、菲律賓和歐洲遭受的襲擊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就是說,儘管各國打擊恐怖主義的安全措施和其他手段已經加強,各種恐怖襲擊和行動非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所增加。 美國國內對布什政府未能“善後”卻急於趟伊拉克的“渾水”也頗有不滿,很多人都認為,政府把打擊的重點從“基地”組織轉向了推翻薩達姆政權,影響了美國打擊恐怖分子的行動。2003年7月27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前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爭者鮑勃·格雷厄姆接受福克斯採訪時稱,“發動對伊拉克戰爭事實上損害了反恐戰爭,也就是說把我們的注意力從一個敵人——‘基地’組織轉移到伊拉克,因此,使得‘基地’組織得到喘息的機會”。布什政府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萊弗裡特也回憶說,當伊拉克戰爭越來越近之時,他和一些軍事專家開始擔心白宮將主要的人力、物力從阿富汗轉移到推翻薩達姆政權上,會給本·拉登和他的黨羽以喘息之機,當時有人警告說:“如果離開阿富汗太急,將對打擊‘基地’組織產生負面影響。”萊弗裡特感嘆地說,“今天看來,正因為政府轉移了對‘基地’組織的注意力,使得他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