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可能擁有一兩枚核彈,同時可能還有大量化學武器,包括作用持久的神經性毒氣,此外還擁有數千枚炸彈、炮彈和多管火箭筒彈頭,這些化學武器能夠輕而易舉地襲擊漢城和韓國的主要工業基地。 二是朝鮮的軍事能力很強,與之交火將損失慘重。據悉,朝鮮的特種部隊戰鬥力很強,特別善於進行秘密襲擊,在進行秘密和不對稱戰爭方面,鮮有對手。一旦戰事開啟,即便美軍能夠在寧邊的兩座大型核反應堆建成之前摧毀它們,但朝鮮的反擊卻會在朝鮮半島引發全面戰爭,可能會有幾十萬人喪生,包括成千上萬名美國軍人。美國在伊拉克遇到的困難也將削弱政府中“超級鷹派”的陣地,而軍人的分量則在增強,他們提醒總統,美國暫時沒有、數年後也不會有能夠穿透山區隧道的核彈。(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朝鮮危機是伊拉克危機的重演但不會發生戰爭》,俄新社莫斯科2003年9月12日電。) 朝鮮戰爭也是籠罩在美國人心頭的一大陰影。在總結朝鮮戰爭的時候,美國人意識到,中、蘇(俄)兩個大國是不會允許在其鄰國發生戰爭的。在告別越南戰爭之後,美國更是深切反省到:不可再在中、蘇(俄)兩個大國的鄰國發動戰爭,以免引發大國之間的對抗。雖然如今的世界形勢與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已大不相同,但中、俄兩國不允許美國在他們的鄰國發動戰爭的立場基本沒有改變。 即便是美國的盟國韓國和日本,也因為血親和安全威脅的諸多原因不大可能像半個世紀前那樣無條件支援美國。特別是在盧武鉉上臺後,韓國明確表示,不可能支援美國屠殺自己的朝鮮同胞以及間接傷害韓國國民,第二次朝鮮戰爭是不可想像的。更何況,襲擊擁有8000根廢燃料棒的工廠可能會引起致命的放射性汙染,這對遠隔重洋的美國也許沒什麼,但韓國、中國和日本卻很難置身事外。 動武的前景是暗淡的,而經濟制裁也不得人心,剩下的就只有接觸與和談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較量之後,美國及其盟友開始考慮起和談的可能性與方案來,2003年4月的北京三方會談和8月的北京六方會談就是例證。正如美國學者邁克爾·奧漢隆所言,問題的關鍵在於,和談及相應的方案要向朝鮮指明一條前程來取代它最近選擇的道路,其中應當包括激勵措施,但也應當包括對金正日政權的嚴格要求,比如在核危機、導彈出口、被綁架的日本人以及朝鮮半島常規力量等問題上。(《與北朝鮮討價還價——但要強硬》,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002年12月30日發表。) 這種策略類似於20世紀80年代羅納德·里根對蘇聯採取的強硬談判路線及其“信任,但要核實”的理念。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朝鮮不是伊拉克(3)
看得出來,消除美朝兩國之間的彼此不信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這種不信任首先表現在互不侵犯條約問題上。朝鮮要求與美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指的是完全的體制保證,包括撤出駐韓美軍和把朝鮮從支援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除名等廣泛的要求。但美國卻顯然不會答應簽訂朝美互不侵犯條約的要求,2003年10月10日,鮑威爾表示,為了消除朝鮮的安全顧慮,美國方面正在考慮提出一項由多方參加、向朝鮮提供安全保證的正式書面協定。在美國看來,這已是很大的讓步了。 與滿足朝鮮“安全關切”相關的是能否堅持“同時原則”。在2003年8月底的北京六方會談中,朝鮮堅持主張“同時原則”,即如果朝鮮採取了某種行動,美國也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也許是說,如果朝鮮宣佈放棄核計劃,美國必須保證不會侵犯朝鮮。中國和韓國也認為,要想取得進展,“同時原則”是必要的。但美國卻更希望朝鮮先採取行動,在朝鮮方面沒有實際行動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僅憑藉朝方的口頭保證就恢復提供重油和糧食援助。可以預見,朝鮮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與解決伊拉克問題不同的是,美國在朝鮮問題上將會傾向於多邊路線和對話機制。 其實,在《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戰略》報告中,布什已經提到,“由於這些政權(擴散者)當中每個都不同,所以我們將尋求針對具體國家的具體戰略。這些戰略使我們和我們的友邦及盟國能夠最好地預防、威懾和抵禦來自其中每個國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導彈的威脅。這些戰略還必須考慮到擴散國家之間的越來越多的合作——所謂的二級擴散。這種擴散考驗著我們,看我們是否敢於就針對具體國家的戰略,採取新的思維方式”。這已經暗示了在伊拉克和朝鮮問題上,美國並不排除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案”。至於最終會形成什麼樣的方案,還要看雙方的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