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小說:視覺人生:陳逸飛傳 作者:開了

,陳逸飛的離世,使這次對話顯得更為珍貴,特別是餘秋雨對陳逸飛視覺文化產業實驗的整體性評價,是陳逸飛生前就覺得心悅誠服的評價。現將餘秋雨和陳逸飛的這次對話整理稿引在這裡,權作紀念。

陳:我和秋雨老師是多年的朋友,這些年來,經常可以在電視上、講臺上看到你,我覺得你一直是在用一個大文學的概念來詮釋自己對藝術和生活的見解,所以人的整體狀態顯得特別好。今天,我特地把你請來,希望能就視覺這個話題,交流一下彼此的見解。

餘:從逸飛身上,我其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觀點,即視覺是一所無言的學校。我們這一代人,在應該接受教育的年紀所受的教育並不完善,從表面現象看甚至可以說有點失學,我們的成長過程也充滿坎坷,我想你的藝術創作之所以能被很多人所喜愛,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應該歸功於上海,上海這座城市是視覺藝術上的一所無言的學校。

人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兩種方式是聽覺和視覺,當聽覺藝術,比如音樂、語言遭到禁錮的時候,視覺的形象還在。你看外灘的建築群,那種線條、色彩的和諧收斂,組合的狀態,對任何一個到外灘玩耍的小孩子都是一種視覺上無言的教育。此外,相容幷蓄的建築風格也使我們對於西方多種文明不致於太陌生。還有衡山路一帶梧桐樹掩映下的帶尖頂的教堂、溼漉漉的街道、一點點的陽光……這些事物組合在一起從小給予了我們視覺上的滋養。

陳:被您這一說,一些兒時的印象都回到我眼前來了:我家一直住在外灘附近,在北京路、四川路路口……我還記得那時候的四川路很安靜,有幾個舊書店,我爸爸在下雪天陪著我去淘舊書,書架旁放著高高的梯子,我總愛爬上去……在這座城市累積下的視覺印象成了我日後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的靈感源泉,所以我覺得上海這所視覺學校對我們這代人的意義遠超過書本上的學校。

第十五章 餘秋雨筆下的陳逸飛(6)

餘:對,視覺還是一所全方位的學校,就像一條鏈子牽著整個的生態系統。之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不好的城市建築會痛心疾首,那是因為一個糟糕的視覺環境無疑是給我們和下一代建造了一所不好的學校。我曾多次講過,如果你不喜歡這個音樂家的音樂,你可以不聽他的音樂會;你不喜歡這個畫家的畫作,你可以不踏進美術館,但是你無法避開從童年時候就看到的視覺環境,那是一所強制的學校,進行的是強制的審美教育。以建築為例,在我們國家南方某些富裕起來的農村,看看沿途農民們蓋起的房子,那些聳立的尖頂、花花綠綠馬賽克牆面、藍色玻璃窗,還有城市裡聳立著的戴著胸衣的維納斯雕塑、高樓上的巨幅廣告牌……這種感覺系統的錯誤,造成的無疑是一場視覺災難,試想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適應了這樣的視覺形象的話,他們的審美體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審美心理結構將會非常糟糕,這種適應將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陳:我曾經說過,十年前,我們為生活而消費,現在我們為生活質量而消費。視覺文化的質量,是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視覺文化水準甚至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乃至綜合國力的強弱。現在國外就有一種說法,一個城市視覺設計人才的數量在城市總體人口中的比率越高,越能說明這個城市的先程序度。在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我們有機會也有必要來關注視覺這個問題,進行審美感覺系統的改造是急不可待的。

餘:同意您的觀點。視覺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可以涵蓋個人、城市乃至國家,所以我非常贊成把視覺話題擴大化,迴歸到它本身具備的開闊性和深刻性,進入到它的生態系統來討論,使視覺藝術成為一個整體概念。

餘:讓我們進一步來討論,當視覺作為一個命題的時候,其實提出的是一個改造人的命題,這時候的視覺就不再是藝術方面的命題,而上升為人本課題了,因為視覺其實是人的感覺器官與外界互動的結果。

過去,我們習慣從技能、知識、思想方面來考慮問題,其實這一切最後都落實在感覺系統裡。當感性被改造過來的時候,意味著理性也被悄悄地改造了;反之,理性被改造了,感性卻未必被改造過來。我看過許多美學教師出的理論書籍,其書籍裝幀、內頁插圖卻毫無美感可言,他們在課上教授美學理論,上課時的服飾、髮型和打扮卻與美格格不入,這就說明他們的理論還沒有上升到感覺系統。我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出從理性上升到感性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提升,是更了不起的。同理,試想一個城市的市長如果能把對於這座城市的熱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