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2 / 4)

小說:上古神蹟 作者:暖暖

還來得及,至少出口還近在咫尺。可是,這次情況很特殊,出事情的是我們敬愛的查老館長,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出去。再說了,洞裡還有林月和陳靜呢!我想到這裡又猛的打了一下自己的頭部,都什麼時候了,我怎麼老想著不乾淨的東西。信宏終於恢復了平常的冷靜,他用手電筒掃視了散落一地的牙齒,我看到後也立馬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也跟著手電筒的光線看著地上的牙齒,終於在我們左邊不遠的地方看到牙齒一路碎裂過去,一直延伸到別的洞口。

“往那邊走,記得把刀拿出來。”信宏匆忙往左邊走去,我則手忙腳亂地從包裡拿出了一把小巧玲瓏的瑞士軍刀。

我拿出來的時候,覺得有些好笑,萬一碰上恐貓這把刀能派得上用場嗎?到時候恐貓別把這刀子吞進肚子裡就謝天謝地了,我可沒指望這刀子能英雄殺“敵”。我們順著被踩過的牙齒沿路走去,這才發覺這裡大得出奇,怕是整座山的中心都是這些腸子一般的洞穴。林月他們剛才肯定是這樣走進來的,但是他們好象認識路一樣,他們走過的痕跡都沒有迂迴的混亂,看來他們手上的資料不僅全面而且很詳細。不知道這次他們要找的是什麼東西,二十多年前查老館長一行人來到這裡的原因,難道也是和林月他們要找的東西一樣,這樣說來我們的爸爸媽媽不就成了盜寶賊了,他們的這次行動都沒有向外人透露過,莫非真的是獨吞了它們?

我們又走了好一會兒,不過因為已經知道可以從地上的痕跡走出這個山洞迷宮,所以我們走進來很遠也毫不擔心出去的問題。不過,我已經感覺到林月他們走的路是在漸漸朝下的,而且四周也沒有被踩過的痕跡,如果陳靜和查老館長也進來了,那麼他們走的路也和我們的一樣了。緩緩地,周圍的石壁上有了些許潮溼的水汽,摸起來都黏糊糊的。喀斯特地貌就是這樣的環境,石灰溶洞特別的多,而且水汽豐富,鐘乳石也開始慢慢地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最奇特的是,我已經聞到了一股石灰的味道,難道是喀斯特地貌的就有石灰的味道嗎?我還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解釋。

我們走的洞穴開始出現了陡峭了起來,最大的坡度都有四十五度,而且地上的牙齒都已經沒有了。估計是這裡太潮溼了,在堅硬的東西都要被腐蝕掉的,雖然牙齒也很堅硬,但是千萬年的腐蝕可不容小。好在因為越來越潮溼,地上已經有了更加明顯的腳印,我們不至於馬上失去了林月他們的蹤跡。不過,前面的石灰味不斷地加重了,讓我都情不自禁地覺得前面可能有一堆石灰。洞口的石板上不是說了嗎,唐朝的時候這裡關押了很多的瘋子,也許石灰是拿來做建築的,我們現在的建築不是經常用到石灰嗎?

信宏本能的把手電筒照了照四周的石壁,上面果然有一些模糊的壁畫,最特別的是有許多很奇特的文字。上面的圖畫依稀可辨,有一些是畫出了許多的年輕人,然後有一個老人在為他們拔掉雪白的牙齒,還有寫著很多奇怪的字,不過都已經很難辨認出來了。唯一有兩個字還算保留得完好,我想那兩個字翻譯成今天的文字,應該唸作:“於菟”。

關於拔牙的圖畫,這讓我想起了原始社會時期某些民族的習俗。遠古的民族對牙齒有敲折,拔除,鋸平,毀損等方式,多在青春期對稱的拔,毀中間或兩側上牙門齒或犬齒。現在有些學者認為鑿齒與獲得成丁及成婚資格有關;也有的認為,是為了區別族別和身分或為了美容,裝飾,服飾及避邪。在我們中國,這種習俗的產生可溯源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產生與大汶口早期文化分佈地區,後來流行到中國東南部,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以及珠江流域,曾經在越,僚,烏滸等古族中也長期流行。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四十年代,一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然保留了這種奇特的習俗。在世界其他地區,鑿齒風還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東部和東南部等地的許多居民中。這中對牙齒的拔除和鑿毀,我一直沒見過,如今看到石壁上的圖畫,再加上剛才看到的牙齒,看來這裡以前居住的是有鑿齒風俗的民族。

“這裡以前可能隱居有烏滸人。”我呆望著石壁說道。

“怎麼說呢?”信宏問道,這個時候一碰到和考古有關的東西我們都忘記了危險。

“你看那兩個字,應該是‘於菟’。”我說道,潤了潤嘴唇後就繼續解釋道,是由楚國方言稱虎為“於菟”,烏滸其實就是於菟轉音而來,新編《辭海》下冊第3544頁於菟詞條就是這樣解釋:“於菟,虎的別稱,《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虎為於菟”。於音為烏,“於菟”,讀如烏滸,或烏武,這是由楚國方言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