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3 / 4)

小說:上古神蹟 作者:暖暖

虎為“於菟”的緣故。

我們現在就是在廣西的十萬大山之中,廣西本來就是壯族自治區,而壯族先民的別稱就是烏滸。之所以是叫烏滸也是有來歷的,那是因為在四川,壯族前身為巴族,由於被楚子所滅,一部分人民,不甘居於被統治受剝削地位,於公元前三世紀,遷居於湖南的雄橫,西撫等地安家落戶。然後,又慢慢地流傳到今天的廣西等地,漸漸地聚居起來。他們的語言和習俗很多地方都可以考證,壯族人的歷史比起漢族來一樣的悠久。

“而且他們也有鑿齒的習俗,這不剛好吻合嗎?”我輕聲地說道。

“這麼說這裡有可能是烏滸人隱居的地方?”信宏歪著頭問道。

我剛想回答信宏說“是”,可是渾身卻抖了一下。這個時候,昏暗的洞穴裡飄蕩起了空靈清雅的琴聲,似乎山洞裡的每一處都自己發出了這樣令人舒服的聲音。我細細地聽著這琴聲,一陣一陣清脆悅耳,我的心都完全靜了下來。這……這是……我知道這個聲音,這是真秦之聲!

第11章真秦之聲

山洞裡的每一處都縈繞著虛幻縹緲的琴聲,本來身處黑暗的我一直有一股荒亂不安的感覺,可是當這一波又一波的美妙聲音在山洞裡飄蕩開來,我的心馬上就靜了下來,好像周圍煩擾的世界都靜靜地在聆聽這聲音。我們聽得全神貫注,最後還是被身後傳來粗獷的喘氣聲驚醒過來。我們聽到猛獸般的聲音,都驚恐異常,尤其是在這山洞裡。雖然很是慌張,但是在縹緲的琴聲中馬上就鎮定了下來。

這個洞穴大概在幾千年前是烏滸人居住的地方,如果不在這裡住上十年半載的,根本不可能熟悉這裡的地形。野獸般的喘氣聲,越來越清晰,但是四通八達的洞穴裡,迴音效果簡直是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我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躲才好,最後我發現有一個岔路通向一條死路,於是我趕緊叫上信宏往裡面躲去。因為這條岔到一邊的小路是死路,當然不可能突然冒出一個怪物來,所以這裡是最安全不過的地方了。要是四處亂跑,弄不好轉一個彎就撞上一個兇猛的野獸,我們的美好人生也因此落幕了。

這個岔進來的山洞並不寬也不長,而且窄得把我的臉皮都磨破了五六層。在還沒進這個死洞之前,我已經叫信宏關上了手電筒,以免野獸過來時發現我們。這個地方轉個身都很困難,所以進來之時,我們是倒著走進來的,這樣才方便我們觀察洞外的風吹草動。我是先倒著走進來的,信宏最後才慢吞吞地擠進來。這裡的空間非常的狹小,被信宏這麼一擠,我就馬上被他擠倒在地上了。

這個時候,粗獷的喘氣聲已經變得非常清晰了,可是我跌倒在地上的時候,猛的坐在了一團又軟又溼的東西上。我本想抱怨幾句,以此來發洩心中的不滿,誰知道一隻龐大的黑影卻出現在了狹小的洞口前。此時幽雅的琴聲還飄蕩在黑暗裡。雖然手電筒已經熄滅,這裡無光無亮,但是我們卻能依稀看到一個很大的黑色物體擋在了洞口前面,它比黑暗還要黑暗。我們都屏住了呼吸。那個龐然大物停在前面喘了喘氣,就又朝著別的地方奔去。看它那身形,至少比恐貓大上好幾倍,所心絕對不可能是恐貓的夥伴,那就可能是殺死恐貓的真兇了。好在我們躲避的地方如此狹小,它要進來也非易事,我們還算安全。

我剛才就一直在琢磨著飄忽不定的琴聲。這好像是古箏的聲音,而且是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的流派!雖然現在回聲效果太強了,我沒法分辨聲音的位置,但是對於分辨聲音的特徵我還是應付得來的。

古箏又叫做“秦箏”,自秦漢以來比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託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箏)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九個流派。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等。我覺得這個古箏的聲音,是用古代的箏所彈出來的。因為現代人所用的古箏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絃。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絃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託、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復調的手法,採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