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其或有不善者,皆因內蔽於私慾,外染於汙習,至不能守其初心,遂悖乎天矣。因人之存心行事不同,是以上天鑑察,降以災祥。其降祥者,固以顯佑善人。其不得已而降災者,亦以明戒下民,使之改過而遷於善也。從來報應昭昭不爽,詎不可畏哉!古人原天垂訓,以教天下,正論嘉言,不一而足。但文之深者,或不易通。言之簡者,又不能盡。朕恭承天命,撫育萬方,深念上之教世,勸勉為先。
人之立身,為善最樂。故取諸書之要者,??為一編,名曰《勸善要言》。語不欲文,期於明理。詞不厭詳,期於曉眾。欲使賢愚同喻,小大共知。讀此書者,當深思其義,體之於身,省之於心。善者則益當加勉而進於淳良,以求吉慶。其或無知而誤染於不善者,尤當速改而歸於無過,以免災戾。庶幾不負上天好生之心,而朕殷殷教化之意亦不虛矣!凡我人民,其敬勉之哉!
4。《御製人臣儆心錄》
《御製人臣儆心錄》是順治皇帝的八篇政論:世祖章皇帝御製論八篇,曰植黨,曰好名,曰營私,曰徇利,曰驕志,曰作偽,曰附勢,曰曠官。引據漢代以下史事足為炯誡者,各加註釋,用垂儆戒,訓於有位。全書一卷,由順治皇帝御定,王永吉編纂,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書,有《四庫全書》本行世。
順治皇帝入主中原後,面臨著激烈的衝突:滿漢大臣之間相互敵視,滿漢權臣之間爭權奪利,滿族權臣藐視朝綱,漢人之間黨派紛爭,漢臣之間相互傾軋等等。順治皇帝親政之後,這種局面更加嚴重,他立即著手整頓,革新政治,倡導廉潔,制訂措施,嚴格執法。殺掉勳臣譚泰,並將南北黨爭中最為瘋狂的南黨領袖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名夏斬首。
在充滿血腥的高壓之下,朝野氣氛為之一變。然而,順治皇帝認為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滿漢大臣之飛揚跋扈、藐視朝綱和目無法紀等等,根源都在人心,人心不正,自然紛爭不斷。只有正心,才可能眾美集焉!
順治皇帝在《御製人臣儆心錄序》中說:“朕惟人臣立身制行,本諸一心。心正則為忠、為直,眾美集焉。不正則為奸、為慝,群惡歸焉。是故,心者,萬事之本,美惡之所由出也。顧事有殊途,心惟一致,一於國則忘其家,一於身則忘其身。如此者,不特名顯身榮,邦家亦允賴之矣!????朕歷稽往古,宵人誤國,代代有之。觀諸近事,復炯鑑昭然,足為永戒。恐後之為臣者,或仍蹈覆轍,負主恩而渝素志,至於身罹刑憲,悔悼無由,故推原情狀而論列之,錄為一編,以為人臣儆心之訓雲!”
順治皇帝喜愛讀書,特別是喜歡史書。這部作品,實際上是他讀史心得的總結,是一篇關於為官的政論集。全書約五千餘字,由八篇精彩的文論構成:植黨論、好名論、營私論、徇利論、驕志論、作偽論、附勢論、曠官論。各篇論說篇幅相當,有史有據,有條有理,層層推進,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順治皇帝熟悉歷史,喜歡從正反兩個方面縱橫論述,嚴厲斥責當前政局之中爭權奪利、藐視朝綱、目無法紀的嚴重現狀,明確指出這種狀況將帶來的嚴重後果。
這是一部由皇帝御定的十分精彩的政論文集,是清初整頓吏治的指導性文獻。大臣們視為官箴吏儆之座右銘,足以為滿漢大臣之戒。從這些政論之中,可以看出順治皇帝博覽群書,通曉歷史,思維敏捷,見識高遠。
《植黨論》稱:“自古國家太平之治,率由大小臣工??力和衷,以熙庶績,乃能久安長泰,流譽靡窮。顧為臣之道,其類不一,大約不植黨與,不愛虛名,不營已私,不貪賄利,敬以飭躬,誠以事上,耿介自立,勤慎蒞官,其至要者矣。若此,則品行以端,學術以正,而功業以成,稱曰純臣,庶幾無愧。彼邪臣則不然,其作慝也多端,而要若大乎植黨!”邪臣小人如何奸詐?他們千方百計地取悅於人主,投其所好,鑽營要職,佔據權位,然後??幫結派,結黨營私。漢代小人誤國,唐代奸臣當道,宋代群小作亂,朝野烏煙瘴氣。最後順治皇帝感嘆:“嗟乎,以終身之心力,不用之致君澤民,而用之呼朋樹黨;不用之服官行政,而用之怙奸嫉賢。究乃毒釀一時,穢流萬世。事權有盡,唾笑無窮,夫何益哉!彼有國者,奚利有此臣哉!此植黨之風,人臣所當深戒者也!”
5。《御定孝注》
《御定孝注》又稱《孝注》,是順治皇帝御定和部分註解《孝》之作。順治十三年(1656年)成書,有《四庫全書》本行世。全書共十八章,每章之下,以精煉的一句話概括主題,講明主旨。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