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政令彰施,百度具舉,滌前代之煩苛,沛興朝之膏澤,治化翔洽,達乎四表。由是制禮作樂,敷教明刑,虛已以尚賢,推誠以納誨,斟酌損益,秉至中而措之,著為謨訓,載在簡編,皇哉唐哉!子孫世世守之,以成久安長治之業,於是在乎!????方策可傳者,紀綱之成軌。夙夜罔間者,兢業之一心。敢弗繹思而敬承之,以迓上天無疆之休。則是書也,誠致治之權輿,萬年之鴻寶矣!
2。《御製資政要覽》
《御製資政要覽》又稱《資政要覽》,共三卷,後一卷,共收文三十篇,分為三十章,計四萬餘字。福臨撰注,呂宮等奉敕纂??。每篇各自標目,以大字闡述其理,以分注核定其事。清順治帝福臨親自寫序。清宮有《御製資政要覽》五種內府本:順治十二年(1655年)內府刻本和內府大字本、內府小字本、武英殿刻本、《四庫全書》本。
《四庫全書提要》稱,福臨親政,孜孜圖治。面對險惡的政治環境,努力尋求致治圖強之策。明朝剛亡,人心渙散,吏治昏暗,社會風氣腐敗。順治皇帝深感痛心,以聖賢修身之道教化臣民,特地編纂《御製資政要覽》,俾朝野鹹知激勸,百官躬奉職守,萬姓仁厚風俗。
順治皇帝在《御製資政要覽序》中稱:
朕惟帝王為政,賢哲修身,莫不本於德而成於學。如大匠以規矩而取方圓,樂師以六律而正音。凡古人嘉言善行載於典籍者,皆修已治人之方,可施於今者也
朕孜孜圖治,學於古訓,覽《四書》、《五》、《通鑑》等編,得其梗概,推之《十三》、《二十一史》及諸子之不悖於聖者,莫不根極理道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時盡解其義,亦未能一時盡得其書。
因思夫記事宜提其要,纂言當鉤其玄。乃採集諸書中之關於政事者為三十篇。又慮其渙而無統,於是,每篇貫以大義,聯以文詞,於忠臣、孝子、賢人、廉吏略舉事蹟,其奸貪、不肖、悖亂者亦載其內,使法戒炯然。加之訓詁,詳其證據。譬之萃眾白以為裘,範六金而成鼎,旨約而易明,文簡而易閱,名曰《資政要覽》。
觀是書者,熟思而體之,可以為篤行之善人。推類而廣之,可以為博雅之君子。毋徒求之語言文字之間,則朕諄諄教諭之心庶乎其不虛矣!
全書正文三卷三十章,包括: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夫道、婦道、友道、體仁、宏義、敦禮、察微、昭信、知人、厚生、教化、儉德、遷善、務學、重農、睦親、積善、愛民、慈幼、養生、懲忿、窒慾、履謙、謹言、慎行、愛物。每一章,篇幅相當,正文之下是註解,引講史,夾敘夾議,講明道理,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第二部分是:臣道章,第二。分三段:第一段,是正文部分:士不可辱則大,大則尊於富貴。故慮不足以利其意,名不足以挺其心。斯人好有勢則心不自私,處官則必不為汙,將眾則必不撓北,苟便於主利於國則必危身出生以殉之。若此,乃可謂國有臣矣。
正文之後,就是註解文字,是對正文的解釋和補充:
士之所以立身行已者,禮義廉恥,故士不可辱。不可辱,則大節不虧。大節不虧,則大事可託。雖富貴,無以逾其尊矣。故其意??泊無營,利不足以惑之。其心卓然有主,名不足以動之。及一旦乘時籍勢,必不苟使私圖,蒞政治民,必不玷辱素行,統師馭眾,必不逗撓喪敗。凡有益於國君者,必忘其身家以求有濟。如是,乃不虛其職而可謂國有臣也。
最後一卷是全書修成之後,十七位奉旨纂書之大臣,奉旨題寫的讀後感言,各種題識合成為《御定資治通鑑後序》,大臣各抒己見,誇獎皇帝勵精圖治,絕不憐嗇讚美之詞:“讀是書者,願有勸焉。資以輔心,政以格心,要以省心,覽以###。心者,政之原,要之要者也。
3。《勸善要言》
《勸善要言》是福臨採??的各類勸善格言二百六十六條,大部分是採自典成語,滿、漢文各一卷。卷前有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福臨御製序,卷末有翰林院、國史院、弘文院等院大學士黨崇雅、傅以漸、圖海等人所寫的後序。史稱:“世祖章皇帝採擇諸書中要語,為一編,以示勸掖,順治十三年校刊。”清宮有順治年內府精??本《御製勸善要言》二部以及順治十二年(1655年)內府精刻本三部:內府精刻漢文字、內府精刻滿漢文合璧本。
順治皇帝在《御製勸善要言序》中說:
朕惟天道至善,即以其善賦之下民,故人之生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