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也。以水喻之,則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者也,蓋取範氏天一閣為之。”
正本共??寫了七部,除北四閣入藏四部之外,另三部分別收藏於:將蘇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將金山寺文宗閣、浙將杭州聖因寺文瀾閣,稱為南三閣。在這七部正本之外,又??副本一部,收藏於翰林院。這八部《四庫全書》,種數、內容、卷、冊等方面,略有出入,以文淵閣一部書品最好,裝潢最為精美,校勘也最為精良。
《四庫全書》收書共三千四百六十一種,共計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種,共九萬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全書分、史、子、集四部,下分四十四類、六十六子目。基本上包羅了先秦至清代的所有重要文獻圖書,特別詳於元代以前,儘量收錄;刻意網羅明代文獻,以明代文獻書籍最為豐富。全書也幾乎收錄了自上古至清代所有重要著作,但尚在人世的作者著作不收,除乾隆皇帝之外。書中收錄了全部的御製作品,包括梁元帝《金鏤子》,宋高宗《翰墨志》,清高宗《日知薈說》、《樂善堂文集》等。全書、史、子、集四部封面,最初設想按春、夏、秋、冬四季四色裝潢:部用青色絹,史部用赤色絹,子部用月白色絹,集部用灰色絹。但到最後成書時,四部用色與最初的設想略有出入:部用綠色,史部用紅色,子部用藍色,集部用灰色。
八部《四庫全書》,命運各不相同:文宗閣本、文匯閣本、文源閣本、翰林院本四部相繼亡佚;文瀾閣一度部分散失,到清末時依據文淵閣本相繼補??,恢復足本,今仍收藏於杭州;文淵閣本輾轉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收藏於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收藏於甘肅省圖書館。
3。《四庫全書薈要》
《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本、縮簡本,是擷取全書之精華率先完成的一部小型全書,乾隆皇帝賜名為《四庫全書薈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初一日,乾隆皇帝命于敏中等人專事《四庫全書薈要》事宜,由大臣于敏中、王際華主持修纂,其先後參與的修纂人員達一百五十餘。總計著錄圖書四百六十三種、二萬零八百二十八卷、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八冊,分、史、子、集四部、四十二類。
乾隆皇帝在聖諭中指出纂修這套精華叢書的主旨和目的:“全書卷帙,浩如煙海,將來庋宮廷,不啻連楹充棟,檢玩為難。惟藻堂向為宮中陳設書籍之所,莫此為甚籤插架,原按四庫編排。朕每憩觀書,取攜最便,苦於全書中擷取精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蓋彼極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適相助。庶縹緗羅列,得以隨時流覽,更足資好古敏求之益!”
全書完成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採用包背裝四色裝潢:用綠色,史用紅色,子用白色,集用黑色,總目用黃色。先後繕寫了兩份,分別入藏皇宮藻堂、御園味腴書屋。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一直儲存完好,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味腴書屋本焚於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園內《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薈要》付於火海。
4。宮廷特藏本
清乾隆皇帝是位很有雅興的人,用作御覽的內府書籍,他也要做得別出心裁,讓人在讀書之餘,把玩欣賞,愛不釋手。其中,較為精緻的御筆精??袖珍本有:《御製宮藏金》、《日知薈說》、《聖蹟全圖》和古香齋巾箱本九部等。
《御製宮藏金》
《御製宮藏金》是一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泥金精寫的御製極品袖珍本,僅及火柴盒大小,裝貯在極精緻的三層書匣之中:最外層為深色紫檀木書匣,長厘米,寬厘米,高厘米;書匣正中精刻隸書填金書名“御製宮藏金”;第二層為紙板黑漆描金書匣,匣裡襯明黃綢,書匣長厘米,寬8厘米,高6厘米;書匣六面,五面為泥金描繪佛法寶瓶圖,一面為泥金佛光下的佛尊說法圖;第三層是紙本黑漆描金雙雲頭四合書套,書套裡為明黃綢,書套上泥金精繪流雲紋,並泥金書咒。三層書匣之內,才是折裝冊:香檀木封面,長厘米,寬厘米,高厘米,封面正中為精刻隸書填金書名“御製宮藏金”。
《宮藏金》彙集了二十九種文,卷前二開四面,開列了文目錄。目錄後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孟夏三月中浣御製仿宮藏金。目錄上鈐三方朱印:乾隆御覽之寶,秘殿新編,珠林重定。冊內為磁青箋。卷前目錄之後,為一開二面泥金精繪佛法圖。佛法圖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