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讓我愛不釋手的元寶,一個個攤位的瀏覽、一間間商店尋訪,在在都成為我在北京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當我尋覓得具有研藏價值的元寶,心中那股感動和喜悅,往往讓我激動良久;然而從報國寺一路而來的滄桑,卻也讓我感受到世事變遷的遺憾和空留佛閣的悲傷,畢竟歷史在報國寺所落下的痕跡,是一段值得令人深思的歷程。
在生命的舞臺上,人來人往,這和報國寺如今空留的殿宇又有何相異之處?走在寺內明成化年間敕立的大慈仁寺碑下,我有種“我老欲歸去,世事今已倦”的感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7看不見隆福寺
The Invisible Lungfu Temple
文徐淑卿
圖何經泰
我站在隆福寺大街上,心裡想的卻是一個看不見的隆福寺。嚴格說來隆福寺並沒有消失,就在隆福大廈頂樓建有一層仿古廟宇建築,匾額上還寫著“大隆福寺”,只可惜電梯只到二樓,我詢問賣場人員能否到頂樓看看,她們說樓上是鎖著的,我根本進不去。原來這是一個此路不通,徒有外觀的虛擬廟宇。
在1976年被拆除之前,建於明朝景泰四年的隆福寺,曾經在地面上站了五百多年。它曾是朝廷的香火院,在清朝乾隆以前還是京城唯一和尚、喇嘛合駐的寺廟,善男信女香火鼎盛;在建築工藝上,隆福寺的鎮寺之寶是萬善正覺殿的藻井,據說精美絕倫,連紫禁城太和殿的藻井都略遜一籌。
還需一提的是隆福寺的廟會。從1744年開始到1950年結束,隆福寺廟會是北京最重要的廟會之一,每到廟會期間遊客如織,既可購買古玩花鳥、日用百貨,還可以吃小吃看雜耍。著名的相聲大師侯寶林、琴書家關學曾,都曾在廟會演出。除了廟會,隆福寺周邊店肆鱗次櫛比,據趙珩《老饕漫筆》所說,當時店家以書店、照相館、花店、飲食店居多。尤其書店雲集,在清朝時即號稱是琉璃廠之外北京第二條文化街。
當然這些都隨隆福寺一起消失了。但是沒有消失的是隆福寺廟會的庶民性格。現在隆福寺大街上還是有許多商店和小攤,衣物、飾品、日用百貨、飲食甚至假髮應有盡有。這裡商品一般價格廉宜,一件羽絨衣僅只索價六十,不過品質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我曾拿著王玉甫《隆福漫筆》一書所附的《三、四十年代隆福寺街店鋪形勢圖》和今日作一比對,發現似乎只有白魁老號與蟾宮電影院留存下來。和白魁齊名的灶溫早已歇業,現在則多了餛飩侯撐場面。雖然舊的店家所剩無幾,但是隆福寺大街倒也相當與時俱進,我初次到這裡遊玩時,一眼便看到“專營精品內衣”的鋪子,櫥窗裡掛著狀如花瓣的胸衣、長著毛邊的透明薄紗,為老街增添了幾許性感。如果將新潮內衣、懸擱在半空中的“大隆福寺”與五百年莊嚴古剎的形象拼貼在一起,倒真頗有魔幻寫實的意味。
雖然五十多家古、舊書店都已不在,但是隆福寺大街西口的中國書店,還是愛書人流連之處。尤其一些特價書更屬物超所值,在淘淘選選中真有樂趣無數。我曾看到一套三冊的《追憶似水年華》,標價不過四十五元,我覺得字太小而順手放回,心想還可再做考慮,不料立時就被一位老先生拿走了。有了這個經驗後,當我看到《安娜·卡列尼娜》(八元)與辛克萊 · 路易斯的《王孫夢》(三點五元)時,可就知道該緊抓不放了。
作家劉心武曾經住在離隆福寺不遠的錢糧衚衕。寺廟拆了之後,他心痛地說,隆福寺成了只存在書籍上的影子寺院。即使是這樣,我覺得隆福寺的影子依舊迷人,當我來到隆福廣場,我在找尋的,依然是許多人記憶中的隆福寺,一個看不見的隆福寺。
。 想看書來
18沙塵暴春風激盪的暴力美學
Sandstorms:The Beauty of Violence in the Spring
文陳政
圖廖偉棠
假如春天可以喝醉,會產生什麼景象?是不是世界開始模糊、飄搖,與此同時的冷顫開始汙染人們的表情,天且昏地且暗,次序卷在了一塊,挺直的腰板不時會屈從下去,在強勁而混淆的空氣裡,想保持清醒,卻無力令世界清晰可辨。
北京每年必演的節目,沙塵天氣就像被灌醉的春天,與街頭桃花櫻花同時氾濫。
沙塵暴的到來,是冷酷的驟然降臨。它有氣味、有分量、有色彩,無孔不入,無所不在。比乍暖還寒的最難將息還難將息,令水平能見度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