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樣子。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宇宙,最遠的訊號是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兩位科學家為改進衛星通訊,建立了高靈敏度的號角式接收天線系統。為了降低噪音,他們甚至清除了天線上的鳥糞,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聲。這正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造成的,這一發現為他們贏得了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儘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研究宇宙再電離時期的一種重要方法,但這種方法有侷限,一般會結合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如對那個特殊時段的類星體、伽馬爆和恆星形成星系的研究,來獲得再電離的演化歷史。然而宇宙早期類星體的數目非常少,而早期宇宙伽馬爆又很難捕捉到,故而早期宇宙的恆星形成星系現在是研究宇宙再電離的熱點。這些宇宙早期天體所輻射的萊曼阿爾法光子,一直是科學家們探測宇宙再電離的關鍵手段,因為這一發射線光子會被宇宙間彌散的中性氫原子散射。如果說宇宙整體的中性氫環境就像一場大霧,這些早期宇宙中的萊曼阿爾法星系就像大霧中的車燈,被遮擋得有些模糊。一旦周圍環境開始電離,大霧會漸漸變弱,等到氫元素完全電離,大霧也就消失了。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一個國際研究專案,由中國、美國和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青年俊才候選人、上海天文臺鄭振亞研究員是該專案的共同組織者。
宇宙年齡8億年處是宇宙再電離研究的最前沿,由於觀測上的挑戰,國際上對這一宇宙年齡及更遙遠的萊曼阿爾法星系的類似搜尋工作,在過去10年間進展十分緩慢。lager 在第一個目標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