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小說:幸福衝擊波 作者:插翅難飛

裕��澩��翱凇貝�沓裕�疤鎩蓖���磽戀兀��裕�案!本褪怯幸麓┯蟹鉤雜刑鎦鄭ㄓ謝罡桑�4庸棺址ɡ純矗�腋:蛻�釹腫礎⑽鎦識喙延兇拍巖願釕岬墓叵怠�

在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也看到了“幸福”的這種特性,所以他將幸福分為精神幸福和物質幸福,並且認為精神幸福高於物質幸福,堅通道德的完善高於世俗的享受,人們應該透過加強個人自制力,避免屈從於慾望、成為物質的奴隸,從而獲得精神自由和內心充實。

蘇格拉底主張透過嚴格自制獲得精神幸福,他的學生柏拉圖更進一步,主張將人的需求嚴格控制在基本需求範圍內,實行一種“一切消費出於必需”的城邦制,這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顯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主張抑制人的物質需求,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並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蘇格拉底的另外一個學生色諾芬,也強調精神幸福的首要意義,不過,他同時也重視物質幸福的價值和意義。色諾芬認為,從物質和精神角度上來說,人首先要基於物質基礎才能存在,所以需要先滿足人物質上的需求。而追求有德行的生活則是人的高層次需求,是一種超越生存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蘇格拉底所定義的精神幸福。

色諾芬承認物質幸福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要滿足這種幸福,前提就是要實現收入與支出的平衡。所以,色諾芬認為,一個人獲得幸福,可以透過兩條途徑,一是透過節制自身的欲求,二是增加財富。

如何增加財富?色諾芬提出了“經濟”一詞,古希臘語中的“經濟”,由“家庭”和“法律”兩個詞根組成,因而被理解為“家庭財產管理”,所以“經濟學”最早的含義是“關於家庭財產管理的學問或藝術”,色諾芬也因此成為最早將經濟學與人生幸福聯絡在一起的哲學家。

可見,經濟學最初是一門透過財產管理以提高人類物質福利的學問,其研究物件主要限於家庭領域。後來,學者們將經濟學作用範圍擴充套件到了國家或社會經濟問題上,逐漸發展成近現代流行的經濟學,並將其研究的最終目的定性為探索和促進經濟發展,這就是我們現在熟識的經濟學。

然而,經濟發展的真正含義何在?它最終指向何方?它和人類社會最終走向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我們現在已經明確,“幸福”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本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經濟發展作為推動社會向前邁進的一種重要手段,其最終目的仍然要指向“幸福”,否則就會迷失了方向。所以,從本源上來說,人類幸福及其實現應該也必須是經濟學永恆不變的主題。

但事實上,當今世界的現狀似乎正在偏離這一目標。全球經濟發展水平在逐步提高,物質較從前更加豐富,可供人們選擇的種類更多,但大眾的幸福感並沒有出現相應的提升。

經濟學家伊斯特林曾在1974年提出了一個後來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的命題,即一國的經濟增長未必會換來生活滿意度的改善,人們的幸福度未必會因此而獲得提高。三十多年來,經濟學界對這一命題爭吵不休,但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經驗資料的確表明了,“伊斯特林悖論”闡述的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傳統經濟學所做的經濟人假設,使得每一個理性經濟人將效用最大化視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標。所謂的效用最大化,即功用最大化,講求的是獲得和付出之間的效用比為正值,且該數值越大越好。好比一塊錢有多種花費方式,買餅乾、糖果、冰激凌、玩具理性經濟人考慮的是哪種方式更能實現其效用最大化。

問題在於,效用最大化並不等於幸福最大化,一塊錢能購買一個冰激凌,也能購買到十顆糖果,但是對於一個喜歡吃冰激凌的孩子而言,十顆糖果雖然實現了數量上的最大效用意義,但他並不喜歡,於是提供的幸福感也就遜色於一個冰激凌帶來的滿足感。

這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在應用到社會經濟中時卻被人們拋之腦後。絕大多數人將效用與幸福對等,而竭盡所能追求最大化效用,獲取儘可能多的收入,積蓄儘可能多的錢財,認定財富越多,也就越幸福。很多城市或國家的經濟行為,更是遠離了“幸福”這個最初始點,演變成為了一種實力競爭和炫耀,GDP多年來的壓倒性權威地位,也說明了人們在追逐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更加迷戀於收入增長,而忽略了當初我們努力工作增加收入的初衷。經濟學與“幸福”的初衷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第6節:

二、幸福頭上三道鎖

人們熱衷於談論幸福,從另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