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面也說明了現在很多人並不幸福。
有的人外表光鮮,住樓房,出入有車,卻神情鬱郁,並不開心,問他為什麼,答曰壓力太大;有的人享受著高薪,仕途順暢,家庭穩定,受人尊敬,然而也不認為自己生活幸福,總覺得沒有安全感。更不用說眾多忙忙碌碌的普通大眾,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總認為自己殫精竭慮,卻回報太少。所以著名作家韓少功用一段話闡釋現代人的這種“不幸福”:“做聲不幸福,不做聲也不幸福;成家不幸福,不成家也不幸福;這種瀑布現象使人類成了所有動物中最不快活的,是最進步,也是最慘兮兮的。”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會感到不幸福呢?有人將原因歸咎於商業社會節奏過快、競爭太激烈、壓力過大、貧富差距拉大等,這些當然都是原因,所以要提高幸福指數就必須依靠市場和政府的力量給予協調加以解決。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內外因,如果將以上原因歸為外因,那麼內因更不應該忽略——人們自身是最內在、最根本的原因。@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由於幸福是一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主觀感受,所以它除了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關係的影響,還與自身需求、個人性格、家庭背景、工作情況以及個體所處的人群環境特點等有關。歸結起來,就是所謂的幸福頭上“三道枷鎖”。
第一道枷鎖:貪、嗔、痴
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參悟了世間萬眾陷入苦惱、苦難的根源,皆出自貪、嗔、痴。
對名利,對所有喜愛之物無休止的追逐,即是貪;追而不得,或者得但不合心意就會怒;愚昧而無知,不明事理,執迷不悟,即為痴。
人世間因為這三者,紛爭不斷,甚至戰亂迭起,陷於其中的人們勞心勞力,難得安寧。這是人類不幸福的根源之一,具體內容我們會在後面章節中講述。
第二道枷鎖:比較
人是群體動物,人們透過戮力同心,開創了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與此同時,人們的幸福內容也在群居生活中發生了巨大變化。
究其原因,大多數人的幸福感源自比照的結果,可能是比照自身,今天比昨天幸福,明天比今天會更幸福;也可能是比照他人,我比他人好,比他人幸福,比他人差,沒有他人幸福人們正是藉由這些比較,獲得自身的幸福感。
當個人幸福源自比照自身時,一方面要看這種比照的標準是否嚴苛,另一方面則要看比照的結果。
對自身期望值過高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到幸福。同樣是半杯水,嚴苛的人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滿”,而容易滿足的人則歡欣鼓舞:我已經擁有半杯水啦。誰更容易感到幸福,結果不言而喻。
比照結果也很重要,當結果是正值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優於他人的優越感和成功感,從而感到快樂、滿足。當比照的結果是負值的時候,大多人會因為這種不足而產生沮喪和失落。
第三道枷鎖:顯性意識
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尚無法與動物進行毫無障礙的交流,但科學家們透過多種試驗證明,動物和人一樣,具有趨樂避苦的本性,且表現得更為直接,毫無掩飾。
這種本性又叫做潛意識,是動物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意識,人類和動物的潛意識並無差別。與潛意識對應的是顯性意識,它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別的關鍵。顯性意識使得人類擁有了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獨特性:具有主觀能動性,能進行創造性勞動,而且人的智慧發育遠超其他動物,在文明沉澱及改造上具有獨特優勢。
人類的顯性意識以邏輯思考,並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進行分析,於是人類可以抽象思考和理性分析,懂得辨別和判斷,對於喜怒哀樂的感受甚於動物,所以,“幸福”作為一種抽象而複雜的感受,更適合智慧高度發育的人。而在動物身上,即便是在與人類有諸多相似之處的靈長類動物身上,用“愉悅”或“快樂”來表達它們的幸福可能會更貼切。
正因為人類顯性意識的存在,它會在長期的文化渲染以及個人自我控制下,抑制了自我潛意識的發揮,壓抑人類追求快樂的本能。這種特性的存在,雖然有效地避免了人類無節制地放任自我的行為,卻在無形中給我們的幸福套上了枷鎖。
對於孩子而言,玩樂和學習之間永遠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玩得開心了,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減少,進而影響孩子的成績。於是大人就會時刻耳提面命,監督催促,漸漸促使孩子形成作息規律、嚴以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