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全球的時代潮流,它以方興未艾之勢,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個又一個小高潮,儼然是時代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這是社會大趨勢的時尚。
在此時尚興起之前,人類曾沉迷於科學技術帶來的巨大推動力,曾熱衷於對資源和財富的肆意佔有。經濟發展、財富增長成為國家實力乃至個人成功的“金標準”,由此衍生的各種糾紛和爭端層出不窮。貿易戰、國土糾紛、債務問題等,成為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不易調和的矛盾
伴隨著這一切亂象的,是頻發的重大自然災害,逐年上升的抑鬱症患者和自殺人數,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一觸即發的社會動盪所有矛盾的背後,總能看到“利益”、“貪婪”等影子在相互糾結纏鬥,拖著整個社會向著並不樂觀的方向慣性下滑。
很多人和組織發出了“拯救”的吶喊,然而屢屢被淹沒在其他呼聲的海洋當中,直到2001年“911”事件發出“棒喝”,猶如晴天霹靂,震撼了人們麻木的神經,也震醒了部分單純狂熱追求經濟利益的人和組織。
一方面,它促使一部分人開始反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利己行為背後的消極作用,因為“911事件”的直接起因是阿拉伯地區民眾對來自發達國家的打壓、剝削的一種反抗,換句話說,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不平等對待行為的反噬。
但另一方面,“911事件”也促使美國政府迅速轉變其國家戰略構想,調整全球軍事佈局,亞洲特別是東亞沿海地區成為其關注重點,發展出了新威懾為手段。美國之後,英法等國也實施了相應的國家戰略轉型,整個世界被捲入了無休止的反恐“自衛戰”,原先隱藏在各種糾紛背後的種族歧視、邊境問題、貿易爭端迅速升級,國與國關係緊張,而人們相互防備,變得不敢輕易相信周圍的人,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可能釀成一場滔天大禍。
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經濟雖然高速發展,市場雖然繁榮,然而這一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灰飛煙滅,缺乏安全感成為人們生活滿意度降低的罪魁禍首。
安全感的缺失也表現在了人類對生態自然環境報復性災難的畏懼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得越發厲害,給大自然造成的創傷也就越發深重,各種自然災害爆發頻率加快,讓人類飽嘗了財富損失、家人離散的苦果。
正是在這個人心狂躁、憂慮的特殊時期裡,一股以“幸福”為名的新的思潮漸漸凌駕於以“經濟發展”為首務的社會潮流之上,將人們的目光從經濟引向了關注個人幸福,關注整個社會幸福的問題上。
在這股新風潮裡,一個身處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小國不丹功不可沒。
三十多年前,世界各國全力以赴以發展經濟為首務,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NationalIne)大行其道,經濟綜合實力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指標,而就在這一背景下,不丹卻提出GNH(國民幸福總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的概念,將提高民眾的幸福感納入政府的施政大綱,它種下了一顆不為外界熟知的種子。經過將近四十年的孕育後,不丹發展成了一個在契合21世紀人們對幸福生活渴求的“幸福”標兵,於是這個在2005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400美元的偏遠小國成為了眾人追尋幸福真義的朝聖之地。在不丹之後,法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紛紛表示要將國民幸福指數引入到政府施政綱領當中。
在20世紀末,鑑於各國對發展經濟的重視,各種國際性、地區性的經貿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各類關於經濟觀察、發展預測的活動如火如荼,但是在進入21世紀後,在學術研究界,興起了以幸福觀察、幸福指數研究的新熱潮,像英國權威研究機構列格坦研究,國際性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公司,著名學府哈佛大學、沃裡克大學(UniversityofWarwick)、卡迪夫大學(CardiffUniversity)等紛紛開設與幸福相關的研究專案和課程,出爐了各種幸福調查報告,推出了標準各異的幸福排行榜。北歐等經濟發達國家入圍不足為奇,不丹、墨西哥等國家也屢次“中獎”,由此又引發全世界關於“誰是最幸福國家”、“誰是最幸福城市”、“誰是最幸福的人”的爭論,越來越多的人樂於參與其中,這可比十幾二十年前關於“誰是最富有國家”、“誰是最發達城市”以及“誰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的話題更經久不衰,也更能激發民眾的激情。
第10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