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幸福衝擊波 作者:插翅難飛

%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幸福”一詞正在以不可辯駁的影響力成為當今時代全球最重要的“關鍵詞”,當之無愧的社會新時尚。想幸福,要幸福,一定要有幸福的理念。追求幸福和嚮往幸福更成了全人類的共識。

二、世界迎來幸福“衝擊波”

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它與物質掛鉤,因此我們的先民對於物質的企求,主要體現為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這也是當時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人類在農業社會奮鬥了幾千年,時間不可謂不長,然而發展重心都放在了增加物質資源上,圍繞著這一重心,進行工具開發和創新,甚至挑起戰爭,吞併他國,增強本國實力,獲得更大的生存資本。

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群雄連年混戰,戰火連綿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到了最後,弱國、小國相繼逃脫不了被吞併的命運,強者恆強,說到底不過是為了不被更強大者吃掉。

這種生存危機轉變為對物質的飢渴式攫取,又延續到了接下來的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獲得了長足發展,人們掌握了製造和使用先進機器的能力,獲得了征服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生存已經不再是人類社會最主要矛盾,然而大多數國家仍然沿著舊的發展模式,走上了一條“走得太遠,卻忘記為什麼出發”的道路,在追逐財富、權勢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沒有人能永遠停留在同一條河流裡,時代潮流更不會因為某些人的願望而停滯不前。社會發展有其內在規律,而匯總和歸納人類所有活動的最終目的,無不表明這一規律的終極主題是“追尋幸福”——早在19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就用“人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於幸福的追求”對此加以概述;到了20世紀40年代,美國一位名叫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更是提出了一套需求理論,印證了“追尋幸福”的終極主題。

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人們所獲得的幸福來自每一種需求得到滿足。生理需求屬於最初級的需求,主要表現為物質生產的訴求,它對應的正是人類的生存危機;自生理需求之後的幾類需求,雖然也與物質生產有關聯,由於涉及更復雜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內容,物質需求已不再繼續唱主角,也就是說,人類要獲得幸福,需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進發。

然而,在太長的一段時期裡,人們無視已然發生變化的社會環境,繼續沿著原先為生存而戰的模式向前慣性發展。舊的模式依然能給社會生產力帶來活力,但它本身固有的侷限性在新的形勢下愈發突出。短短几百年的工業經濟所製造的工業汙染,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農業經濟,其陰霾至今還籠罩在人們的頭頂,未曾散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的開發帶來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尖銳化,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已經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哪裡有幸福可言呢?

以“幸福”冠名的新潮流的到來,讓人類擁有了一個新的起點:重新思量最初出發的目的,反省自己過往所作所為給社會給自身帶來的厄運。人們逐漸明瞭過去行為其實是本末倒置,幸福本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佔有物質不過是通往幸福的一條通道,而很多人由於熱衷於物質追求和享受,而將幸福的真正含義拋之腦後。物質享受沒有止境,錯將過程中的瞬間滿足當做“幸福”,只會將人的慾望引向無底洞。

所以,是時候引導、敦促人們來一次“幸福再出發”,普及“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人們只有看清什麼是自己所追求的,釐定未來道路的方向,清楚什麼是自己想要的、能要的,才能夠把握幸福人生的真義。

“幸福”一詞曾是哲學家們主講的課題,或者是社會學家進行研究調查的題目,所以在國人的印象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幸福”就像是一位低調、內斂的淑女,安靜地呆在某本學術著作、某篇報告的字裡行間,即便出現在某些學術研討會上,也是含羞帶怯,不太拋頭露面。

但是這一切在一夜之間全變了模樣,從人們尚不注意的某個時刻開始,“幸福”二字頻頻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從學術殿堂跳到了平常百姓生活裡,和老百姓的柴米油鹽扯上了關係。無須向書本、大師求教,人們在日常生活就時時刻刻感受到了“幸福”一輪又一輪的衝擊和滌盪。

比如,至今仍爭議頗多的“最幸福國家”概念,就是一輪引人注目的衝擊波。

我們還記得,人們要評論誰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