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這樣的心態是非常消極和不利的。最終耽誤的和受害最深的還是打工者自己,自己束縛了自己的發展和斷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結果,自己一輩子就永遠是打工的。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打工的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地位。看看今天處在老闆位置上的人,他們絕大多數不都是從打工做起的嗎?很多知名的打工皇帝和國企以及民營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原先不也是打工的嗎?如唐駿、劉永好、張瑞敏等等。
而要改變自己打工的命運,首先就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做起。要相信自己一定也可以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給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是很多企業員工的長期以來養成的心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打工心態真是斷送了太多人的前程,長久的打工心態限制和固化了人的思維,弱化了人的責任意識,扼殺了人的創新思維,沒有成本概念,缺乏長遠規劃。最為關鍵的是,打工打得越久,看問題的視角就越悲觀,自己也就越自卑。一群老闆聚在一起,大家所交流的話題往往是商業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發展生意和自己創業的經驗等等。向對方展示的往往也是自己光彩照人的一面。而一群打工者聚在一起的話,牢騷往往佔了多數,罵老闆刻薄,埋怨工作量大且與收入不成正比等等,很少有打工者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比較滿意的。他們向對方展示的往往也是自己沒有得到重用和沒有得到發揮的一面。
◇歡◇迎◇訪◇問◇虹◇橋◇書◇吧◇
第7節:改變,從心態開始(2)
打工心態的三種突出表現:
1、沒有自動自發的主動進取精神。具體表現為,老闆安排什麼就幹什麼,決不多做一點。同時,做起工作來,磨磨蹭蹭,磨洋工,甚至敷衍了事,缺乏進取的精神與激情。
2、缺乏責任意識,遇事推託,抱怨,有受委屈和受害感。
3、缺乏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意識,不敢突破自我,不敢挑戰極限與大膽創新。
為什麼打工者會選擇用語言而不是用實幹來獲得心理平衡呢?與其絮絮叨叨地抱怨不止,不如干脆利索地起而行動,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的雙贏做法。之所以如此說而不做,這與打工者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在打工密不可分。永遠用打工者的心態和做法去打工的人,他會永遠只是一個打工者;而真正能夠用老闆的心態去打工和工作的人,就會不斷進步,即使今天機會不成熟,自己還當不了老闆,但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打工者或者老闆的。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只有在心態上做好了當老闆的準備,才能在某一天當機會悄悄來臨的時候被你十拿九穩地掌握住,幸運才會降臨在你身上。這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真正意義上的老闆往往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具備長遠的眼光和戰略意識,而不是隻考慮保住自己現有的飯碗;有人曾經問李嘉誠:你跟街頭的乞丐有什麼不同?李嘉誠回答說:街頭的乞丐只想著他的下一頓飯在哪裡,而我主要想的是我這一生的最後一頓飯在哪裡。可見,老闆的眼光是多麼長遠。在解決問題的態度上,老闆對一件事情完成的定義是徹底解決,今天能搞定的事情絕對不會拖到明天,打工者卻會習慣地把事情和天數分解開來做;老闆具有系統而全面的全域性或整體思維特性和視角,不會拘泥於一個區域性和受限於當前的現實;老闆們的成長就是一個個失敗和失利換來的,在失敗和失利面前,老闆們勇於承擔責任,並能夠從中總結原因,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可以說,老闆是最經得起失敗考驗的人,有一位成功老闆曾說:你想成功嗎?那你就要像我一樣把失敗的速度和次數提高一倍。老闆從不推卸責任,迴避或者設法推給別人;很多打工者腦海裡都存在著一些個人英雄主義,總想單槍匹馬在老闆面前幹出點什麼成績,讓老闆刮目相看,有時不惜冒一定的風險。很少有打工者能從降低公司的成本及風險或者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去主動聯合其他同事,共同完成某項任務;這要麼是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在作怪,要麼是個人極度懦弱的反常表現,或兩者兼而有之;其結果就是盲目單幹蠻幹,沒有協同配合,導致勞而無功。在辦事情的思維上,老闆往往集思廣益,思維多樣化,很少有打工者運用跳躍的思維方式和超越性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在節約方面,老闆每一分錢的開支都要考慮成本,精打細算是很多老闆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而不少打工者卻恰恰相反。他們缺乏成本意識和利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