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位於潛艇的重心處。反應堆耐受的壓力達到每平方厘米20公斤,大約每平方英寸2;800磅。這一壓力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冷卻泵。高壓力引起冷卻劑的高沸點。在這種情況下,水被加熱到攝氏900度以上,這個溫度足以產生蒸汽,這些蒸汽聚集在反應堆密閉殼頂部;氣泡把壓力作用於下面的水,防止產生更多的蒸汽。蒸汽和水兩者互相調節,保持著準確的平衡。由於鈾燃料棒中發生的裂變反應,水就有了放射性,非常危險。控制棒的功能是調節裂變反應。而這種控制又是非常微妙的。控制棒至多隻能吸收1%弱的中子流,但這已足以做到允許或阻止裂變反應的發生。
貝丘科考夫睡著了都能背出全部這些資料來。他能憑記憶畫出整個輪機艙的完全精確的示意圖來,並能立即理解儀表讀數上最輕微變化的重大意義。他挺直了身子站在控制檯前,眼睛定時地巡視著眾多的刻度盤和儀表,一隻手放在快速停堆開關上,另一隻手放在緊急冷卻開關上。
他可以聽出機器的顫動。那一定是軸承出了毛病,磨損越來越不均勻,情況越來越糟糕了。如果是曲軸軸承壞了,冷卻泵就會失靈,他們就得停下來。這將是個緊急事件,但並不真有危險。那將意味著,修理這臺冷卻泵(如果他們能夠修理的話)將需要幾天的時間而不是幾個小時了,要耗光那寶貴的時間和備用的零件。那可就夠糟的了,而更糟的而且貝丘科考夫還不知道的是,顫動正在冷卻劑內產生壓力波。
為了利用新研製的熱交換器,A級潛艇上的反應堆裝置就必須使水迅速地透過其許多迴圈管和折流板。這就要求有一臺能承擔150磅全系統壓力的高壓泵——幾乎是西方反應堆中被認為是安全係數的十倍。整個輪機艙在高速執行時一般地噪音就很大。再裝備有功率如此強大的泵,那簡直就象是個鍋爐廠了:冷卻泵的振動妨害了監測儀器的執行。貝丘科考夫注意到,振動使儀表上的指標抖動不止。他是對的,但又錯了。壓力儀表確實因為30磅的超壓力波衝擊著整個系統而在不停地振動,但輪機長沒有看出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值班的時間太長了。
在反應堆密閉殼內,這些壓力波快達到了使一件裝置發生共振的頻率。在密閉殼內表面大致的中段處是一個鈦結構裝置,這是後備冷卻系統的一部分。如果冷卻劑受損,而且快速停了堆,那密閉殼裡外的閥門就會開啟,或者用鋇水合劑來冷卻反應堆,作為最後的辦法,用能在密閉殼內排進排出的海水來冷卻反應堆,而其代價就是要毀掉整個反應堆。這樣的事情曾有過一次,雖然代價高昂,但低階輪機軍官的這一行動,卻防止了因災難性的熔化而毀掉一艘V級攻擊潛艇的事故。
今天,密閉殼的內部閥門和艇體上的相應裝置都關閉著。這些閥門都是用鈦製成的,因為閥門必須在長時間地承受高溫之後仍然保持可靠的效能,也因為鈦極耐腐蝕(高溫水具有極強的腐蝕力)。這裡沒有得到充分考慮的是,鈦金屬也受到了強烈的核輻射,在持久的中子轟擊下,這種特殊的鈦合金也不能完全保持穩定。日久天長,這種金屬就會變得脆弱。微弱的水壓波正衝擊著閥門內的碰撞裝置。隨著冷卻泵的顫動頻率發生變化,閥門也就開始接近碰撞裝置的擺動頻率。這使碰撞裝置越來越猛烈地撞擊其掛環。碰撞裝置邊緣的金屬開始逐漸損壞。
輪機艙前端的一名值勤准尉首先聽到了一陣低低的嗡嗡聲沿著艙壁傳來。起先他以為這是從有線廣播揚聲器裡反饋回來的噪聲,他想核查一下,但他等得太久了。碰撞裝置碎裂了,掉出了閥門排氣管口。碰撞裝置並不很大,直徑只有10厘米,厚度只有5毫米。這種裝置叫作蝶形閥,看上去就象一隻蝴蝶,懸掛在水流中快速轉動著。如果這是用不鏽鋼造的,它就會重得掉到密閉殼的底部。可它是用鈦製造的,既比鋼的強度大,又比鋼要輕得多。冷卻劑液流把它往上衝向排氣管。
向外流動的水把碰撞裝置衝進了排氣管,排氣管的內徑為15厘米。排氣管是用不鏽鋼製造的,為了易於在狹窄的機艙裡調換,是兩米一段兩米一段地焊接起來的。碰撞裝置被推動著迅速衝向熱交換器。排氣管在這個地方有一個下向45度的拐彎,碰撞裝置衝到這裡立即被卡住了。這把管道堵了一半,壓力的衝擊還沒來得及把它沖走,接二連三的事就發生了。流動的水流有其自身的勢頭。在被堵截的情況下,它在管道內產生了後壓力波。全系統壓力瞬間就驟然增至3;400磅,導致排氣管發生了幾毫米的彎曲。增大的壓力,一處焊縫的橫偏,以及多年積累的高溫對鋼質的腐蝕作用,使焊縫遭到損壞,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