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無非是獲利,你大致可以把他們的行為看作逐利行為。但是當這些機構投資者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某大國的對外政策的時候,逐利行為就會演化成為一種政治行為。這種情況其實屢見不鮮。如果你認為不存在,要麼是他們更隱蔽,要麼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此時,你只要回想一下軍工綜合體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就可以了。道理是一樣的,表現不同而已。

當然,如果你認為新興經濟體市場出現短期下滑乃是必要調整的話也可以。因為是否會有金融危機的風險要看國際資本是否會在短時間內大量離開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以及經濟體內部的資本流動狀況。但這種產生金融危機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主動權不在新興經濟體這一邊。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希望人們在全球股市下跌的時候不要驚慌:如果在森林中遇到一隻熊,不要驚慌尖叫,更不能轉身逃跑。我不知道遇到林中之熊的時候,人們是倉皇逃竄的多,還是鎮定自若的多。我只感到,調整與崩潰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遙。

新興經濟體能做的,除了竭力改革國內金融體系和國有企業以外,只好暫時守住資本賬戶的閥門。中國也是新興經濟體,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可以慶幸的是,資本管制仍然在實行。開放資本賬戶從長期來看是個必然趨勢,這個不能否認。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如何平穩的實現這“驚險的一跳”實在是性命攸關的大問題。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美元崩潰?(1)

毫無疑問,今天美元所面臨的挑戰和危機是自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而今天經濟學家關於美元未來走勢的分歧也從未如此之大!

新千年以來,美元指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十年時間,美元指數從120左右的水平,最低曾經跌至70左右,跌幅超過40%。2008年7月之後,由於大量資金出於避險需要對美元需求大增,美元曾出現短暫的反彈。但2009年3月之後,再次掉頭向下,一次次突破前期低點。2009年年低,強勢反彈,並維持在80左右的位置。

目前,對美元走勢的判斷分歧很大。一類觀點認為,美國長期出於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狀態,美元貶值只是“雙赤字”的表現形式。只要“雙赤字”趨勢不改變,美元貶值趨勢就不會改變。而且,美元套利交易(Carry Trade) 的存在也壓制美元走強;

另一類觀點,美國經濟復甦狀況好於歐洲、日本,美元有走強的基礎,美元已經出現了遠反轉。如果宏觀經濟二次探底,美元仍然會成為全球資金的避風港。

應該說,這些觀點有其道理,也都有依據。無論是基於實體經濟還是金融市場,無論是基於長期還是短期,這些因素都在或多或少,或長或短地影響著美元。

我是一個“綜合派”或者說“中庸派”。我認為,應該把歷史走勢的動因與新情況結合起來分析,應該把實體經濟的動因與金融市場的波動結合起來分析。如果從歷史走勢來看,美元並非第一次遭遇這樣的危機。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貶值;1986年,美國由淨債權國變為淨債務國,美元出現了持續性的貶值。從長週期的角度看,我們目前面臨的美元貶值形勢無非是這個世界最大債務國本幣貶值的延續。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麼,長期趨勢就比較清楚了。即,決定美元長期走勢的還是來自實體經濟的動因,這是一股強大的“海浪”。而短期內經濟的變化和金融市場的波動是附著在“海浪”之上的“浪花”。“浪花”產生於“海浪”,高於“海浪”,有時候甚至威力巨大。

圖1 美元指數月度走勢(1973…2009)

為什麼這一次金融危機之後大家對美元的判斷分歧如此之大?除了對短期影響因素的分歧之外,我認為最大的分歧在於美國經濟能否結束“雙赤字”狀態。

金融危機打破了二十多年的世界經濟秩序——全球失衡的經濟體系。全球經濟失衡的形成,即國際收支赤字國的過度消費與國際收支盈餘國的過度儲蓄並存,是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是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分工從一國走向全球的必然結果。在美元本位制之下,全球經濟失衡恰恰是世界經濟體系平穩、平衡運轉的常態。但是,這種失衡狀態具有潛在的不可持續性,“特里芬”兩難的情形不能沒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金融危機就是失衡當中各種矛盾衝突的總爆發。

如今,美國面臨結構調整,提高儲蓄率,減少赤字;其他國家面臨消減過剩產能,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