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再怎麼呼喊,也喚不醒那個棄他們於不顧的制度。
txt小說上傳分享
文武之道
唐詩裡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詩都是文官寫給武將的。有些可能是拍馬屁的,但也有許多是出自真心;因為有的稱讚的是不認識的人,有的甚至是為了紀念死者。
凡是真心而就的詩篇,都體現著一種文武之間精誠合作、輔佐國家的精神。這種精神從李白、杜甫的作品中就能看出來。到日趨動盪的晚唐,從“小李杜”的詩集裡,也能找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在一次*藩鎮叛亂的行動中,李商隱歡呼:
將軍大旆掃狂童,詔選名賢贊武功。
暫逐虎牙臨故絳,遠含雞舌過新豐。
魚遊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早勒勳庸燕石上,貯光綸綍漢廷中。
(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
所謂“虎牙”、“雞舌”,都是借漢代官制指負責此項事務的唐朝將領和官員。“魚遊沸鼎”、“鳥覆危巢”是說叛軍死期將至,平叛一定成功。“燕石”指漢朝大將竇憲出擊匈奴,得勝後在燕然山刻石記功,而“綸綍”就是皇帝的詔書。
上邊那首作品難懂,雖然不少選本也選了,總不如“相見時難別亦難”那麼煽情。下邊一首是杜牧的,寫得更直接。那是為悼念陣亡將軍作的:
將軍獨乘鐵驄馬,榆溪戰中金僕姑。
死綏卻是古來有,驍將自驚今日無。
青史文章爭點筆,朱門歌舞笑捐軀。
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黨項戰中箭身死,輒書長句)
詩中的“金僕姑”指箭,“死綏”指貪生怕死者,“青史”“爭點筆”是讚頌死者以英勇戰死名垂青史,而“朱門”、“笑捐軀”則是譴責那些在國家危難時刻只顧尋歡作樂,甚至訕笑為國捐軀者的人。詩的最後兩句說詩人自己也是性情中人,是為了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人,恨只恨沒有手執武器上陣殺敵的機會。此處的“殳”(音“書”)就是做兵器的長杖。
文人對武士如此熱情謳歌,這在後來的時代裡越來越少見。華夏民族似乎就此告別了文武並舉的時代。倘若廢了文武之後文人真的能頂起武夫的作用,或者即便頂不上,文人內部能精誠團結,一心為公,那也就算了。但事實上,即使朝廷標榜文治,文人自己也止不住地搞文人相輕。
再退一步,倘若文人相輕僅屬歷史,也就罷了,但不幸的是,直到現在,不論在高等院校還是在政府單位,同事之間相互輕視、彼此拆臺的情況仍比比皆是。即使是企業,在不同的業務部門之間,比如在銷售部門和研發部門之間,唐人那種發自內心的相互讚許也不是經常可以聽到的。
值得注意的“一層人”
每當有忠臣的形象出現,他的背後總會閃現奸臣的黑影。南宋以後,每當人們談起那些忠臣苦鬥、慘烈獻身的故事,難免想起另外一個人,把他揪出來痛罵一頓。那個人就是秦檜。
現在有人說秦檜的不“忠”都是後人栽贓的,那些事都是皇帝指使他做的,秦檜不過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己”。其實,南宋當朝,人們就已經開始罵秦檜了。陸游有一首詩就是這樣說的: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
(追感往事)
詩的後兩句借用王導的典故,意思是整個南宋朝廷惦記社稷江山的人其實沒有幾個。王導是東晉丞相,是當時最積極倡導恢復北方版圖的官員。
而詩的頭兩句,則是一個勇敢的論斷。所謂“一秦”,就是參與謀殺岳飛的秦檜。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岳飛已*,秦檜也已死去。但陸游並沒有簡單地指他為奸臣,也沒有僅僅指責他一個,而是批評朝廷裡整整“一層人”。
陸游還有一首拿東晉和現實做比較的詩,裡邊提到了岳飛:
堂堂韓嶽兩驍將,駕馭可使復中原。
廟謀尚出王導下,顧用金陵為北門。
(感事)
這裡說宋朝本來可憑藉岳飛、韓世忠等忠臣恢復北方的地盤(姑且不論這種想法與現實是否有太大的距離),卻白白丟失了大好機會。東晉時,王導退守南方,遷都金陵,已算失策;南宋竟將把金陵當作國家的北方門戶,把首都遷到了比金陵還要往南的地方,則更是可悲。
在陸游看來,自從宋高宗決定把國都遷往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