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大哥,您是怎麼把農民全都組織起來,保證食品的安全的?農民一家一戶的,有好幾億,想真正組織起來,我覺著很難。
吳小莉:我先說說振旺的情況,他自己家裡有20畝地,種過西瓜和蔬菜。那您種西瓜和蔬菜平常加不加農藥的?
路振旺:種西瓜全用純粹的農家肥:雞糞、豬糞、羊糞,後半秋要種菜的時候就開始補加氮磷鉀肥了,要充施。農民都知道,種地不使糞,等於瞎胡混。糞使上了,後勁沒了,前半秋全讓西瓜吃了,到後半秋種的菜質量不好,就得要追肥、打農藥。這是每一個農民都不可避免的。
吳小莉:那您知道這些農藥,哪些是合標準的,哪些是不合標準的嗎?
路振旺:標準的農藥現在有生物農藥,可是一般老百姓買不起,太貴了。化工農藥它相對便宜點,效果也快。
吳小莉:那化工農藥種出來的菜您吃嗎?
路振旺:趕上斷季的時候也吃。實在沒得吃了也沒辦法,明知道有毒,打了藥,那也得吃。現在我們農民也很是發愁,種多了賣不了,種得品相不好,也沒人要。
吳小莉:劉總您來回答一下振旺的問題吧。
劉永好:整個農業的百分之四十幾是畜牧業,百分之四十幾是種植業,大概是這樣的。我不太瞭解種植業,但是我知道種植業它需要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率,也就沒有效益。但是怎麼樣形成規模呢?這裡有一個土地再集中的問題,而土地集中又是一個政策問題。我覺得這些問題都有待改革。
還是要形成一種農業合作社。在農業合作社這個體系裡面,有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他會幫助農民們考慮用什麼農藥,怎樣更環保,怎樣更安全,怎樣能夠成本低。國家要給種糧食的、種蔬菜的人更多的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支援。
吳小莉:劉總,其實您現在做的這種農村合作體系,主要是大家一起來抗風險。在與農民的合作中,信任和資金是最為重要的。比如說信任問題,這涉及價格好的時候怎麼做,價格不好的時候怎麼做?您現在用協同的方法。那您有沒有一些比較慘痛的經歷呢?
劉永好:太多了。2011年9月份,毛豬收購價格為24塊一公斤,但是後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概只有14塊左右一公斤,換句話說,跟2012年的平均價比最高價格跌了10塊錢。而玉米卻漲了不少,漲到十幾甚至二十多元一公斤。就是說飼料漲了,毛豬價格反而跌了。你看看上市公司的公告,2012年的畜牧業,養豬、養雞、養鴨、做種源的企業,股價都跌了。它們的贏利都大跌,為什麼?就是因為養豬有一個豬週期。專家研究發現,我們的豬的價格波動週期和我們國家經濟波動的週期比較接近。中國的經濟週期又叫“豬經濟”“豬週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好豬的經濟週期,來引導、幫助我們的農民朋友,來引導、幫助整個市場。我覺得這是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吳小莉:那您在這個抗波動的過程當中,和農民從博弈到協同關係的轉變中,有什麼樣的經驗?
劉永好:我們2012年至少少了10個億的利潤,這10個億的利潤去哪裡了呢?為了保證農民基本不虧或者少虧,我們的肉食品加上我們的種苗,可能要虧損差不多10個億。但是我們的飼料和其他的熟食品加工,可能賺大概十幾個億,疊加起來我們就少賺了10個億。我覺得這就是產業鏈的作用,這就是聯合體的作用,這就是合作經濟體系的作用。投資農產業,是一件風險比較大的事,它不是說你有錢,砸下去就一定能夠賺很多錢的。
吳小莉:未來農業土地會是越來越集中呢,還是越來越碎片化?
劉永好: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是必須的、肯定的,只是時間問題。
吳小莉:其實在農業的問題上,土地是非常關鍵的,我們來看看,您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您說:“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畝。種植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受到影響……要流轉幾百畝地,就要和幾十戶、上百戶農戶溝通、籤協議,有不少矛盾和變數。要普遍地透過規模的種植業來較大地提高農民收益,在一段時間內還不太現實。”
劉永好:是的,確實有一些企業,它們透過流轉、透過聯合達到了適度的規模,但畢竟是少數,它們所佔的比重還很小。
吳小莉:您是不是有一些切身的體會?
劉永好:對。我們曾經試想過,在貴州推廣一種高耐氨酸的玉米。農民是分散的,他們有的願意種,有的不願意種。後來我們又試圖統一把土地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