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對著天球北極的是“天球南極”(south celestial pole),它在地平線下,與北極離地平線的距離一樣遠。
很明顯的,在我們的緯度上所看見的週日運動是傾斜的。當太陽從東方出來的時候,它看起來並不是從地平線上一直升起來的,它的路線是傾向著南方與地平線成一個或大或小的銳角。因此在它沉沒的時候,它對於地平線也還是取著傾斜的路線。
現在我們再想象一隻極大的圓規來,它要大得足以接著天界。我們把它的一隻腳定在天球北極,再把另一隻腳接上北極下面的地平線。讓指定北極的那隻腳不動,而用另一隻腳在天球上畫出一個大圓圈來。這大圓圈的下面正好和地平相連,而它的上面,在我們的北緯地區看起來,最高點已差不多接近天頂了。這大圓圈裡的星是永遠不落的,它們看來只是每日環繞北極轉動一週。因此,這圓圈便叫做“恆顯圈”(circle of perpetual apparition)。
星辰的每日視轉動(2)
在這圈外更向南的星都有升有落,可是越往南去的星每天在地平線上的路程就越少,直到最南方的一點上,星星只在地平線上略微一露面就隱退了。
更往南去的星,在我們的緯度上看起來,就根本不出現了。那些星都在一個“恆隱圈”(circle of perpetual occultation)中。恆隱圈以天球南極為中心,正像恆顯圈以天球北極為中心一樣。
圖2是北方所見的恆顯圈內的北天主要星座。把適當的月份轉到頂上來,我們便可看到當月每日下午八時前後的北天星座了。圖中也標出了找北極星的方法,就是利用大熊座中7顆星(即北斗七星)中的兩顆“指極星”(Pointers)的延長線,那便是對著北極的方向。
現在我們來變換一下我們的緯度看看會有什麼變化。如果我們是向赤道方向旅行,我們的地平方向也改變了,而且在我們的途中可以看到北極星漸漸地往下沉落得越來越低。我們接近了赤道,它也接近了地平,我們到了赤道,它也到了地平線上。當然,恆顯圈也隨之越來越小,我們到了赤道時,恆顯圈也就完全消失了,南北方向地平線上各有天的一極。那裡的週日運動就跟我們此地所見的完全不同了。太陽、月亮、星辰,升起來時就一直向上。如果有顆星恰好在正東方升起,它必定會正好經過天頂;從偏南些的天上升起的星一定從天頂南邊過去;而偏北的星也自然從天頂北邊過去了。
我們再繼續往南走,到了南半球上,我們又看到太陽雖然從東方出來,卻大致是從天頂的北面橫過中天了。南北兩半球上的最大不同點便是:太陽既然在天頂的北邊過中天,它的視運動就不像我們這兒一樣跟鐘錶上時針方向一致,卻恰好與之相反了。在南緯中部,我們所熟悉的北天星座都永遠在地平線下,而南方卻出現了新的星座。有些南天星座是頗以美觀著名的,例如南十字座。其實說來,大家常以為南天比北天更加美麗而且包含更多的星。可是這種見解現在已證明是不正確的了。很仔細地研究計算這些星辰後,我們知道南天和北天的星數差不多是相等的。大概我們剛才說的這種印象是由於南天相對晴朗些也未可知。南非洲以及南美洲的空氣中確實比我們北方較少煙霧,這也許是因為那兒氣候比較乾燥的緣故。
我們剛才說的北天星辰繞天極的週日運動也同樣可以適用於南天。但是南天並沒有南極星,因此也沒有方法找出天球南極來。南極附近有一些小星,可是也並不比天上別處更密。當然南半球上也有它的恆顯圈,而且我們越往南去,圈也越來越大。這便是說在南極周圍有一圓圈中的星辰永遠不落,卻繞著南極轉,看起來的方向也正和北天上的相反。因此,也還有一個恆隱圈,裡面包括了北極附近的星座,而這些星座卻是在我們的緯度上永遠不落的。一旦我們過了南緯20度,就絕看不見小熊座的任何部分。再往南去,大熊座也只在地平線上或多或少的露出一部分了。
如果我們再繼續向南極旅行,我們便再也看不到星辰的升落了。那些星都平行地繞著天上一點轉動,中心南極便在天頂。當然這種情形在北極也是一樣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時間與經度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一條由北而南透過某地的線叫做該地的子午圈。更確切些說,地球表面上的子午圈便是由北極至南極之間所作的半圓。這種半圓從北極向各方散開,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線畫到任何地方去。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