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朋友,幾乎每家都有一本血淚賬。今天,我們在此不談法國人對德國人的態度有多麼的好,我想介紹的是德國人對法國的印象。幾年前,德國的媒體曾做過一個民調,只有3%的德國人對法國人有反感,有46%的受訪者至少去過一次法國。在德國人眼中,法國人生活有品位,人很熱情,好交際,巴黎是無可爭辯的時裝和名貴服飾之都。但德國人不喜歡法國人自命不凡和不守秩序,尤其對法國人動輒上街*表示難以理解。
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尤拉丁國家看來,法國是世界文化大國,巴黎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城市。當義大利人來到旅遊巴黎時,投來的總是一雙雙羨慕的眼光,認為法國人高雅,有生活情趣並看重個人尊嚴,喜歡笛卡兒式的推理,*制度深入人心,但對拿破崙從義大利掠奪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油畫,法國政府遲遲不還感到憤懣。同樣,義大利不能忍受法國人的高傲、自滿、自我封閉、不夠慷慨,對自己的國家過分自豪,對自己的能力過分自信。他們認為法國人表面看來彬彬有禮,但骨子裡傲慢生硬,缺少耐心。但總的看,義大利人都認為法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尤其喜歡被邀請到法國人家裡做客,品嚐法國蝸牛,喝法國佳釀,聽高盧式的笑話。
我們還可以找到許多西方國家對法國人的看法,比如同操法語的比利時人和加拿大魁北克人。出於同宗文化,他們一直被認作法國人的姑表兄弟,然而,兄弟關係往往很微妙,相處得也並不好。雖然小姑表兄弟們很愛這位老大哥,但大多數人又都認為老大哥自滿,愛饒舌,不可接近,經常要拿小兄弟開涮。這點只要開啟法國電視就能找到佐證。凡是電視晚會中傻里傻氣的人與事不是比利時人,就是加拿大魁北克人。這種善意的玩笑也說明法國人骨子裡傲慢。
最後,我們還要看一下美國人的態度,這可能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法國人。總的看,美國人對法國是有好感的,特別是感謝法國人幫助美國打擊英國殖民者,贏得了國家獨立,在美國最有名的法國人是拉法耶特將軍。法國的*理念,特別是盧梭的主權在民思想、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理論,奠定了美式*體制的基礎。無論是法國燦爛的歷史文化,還是法國人對人類發明創造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巨大貢獻,均給美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影響。當然,法國人對美國也充滿敬意,這隻要讀一下托克威爾的《論美國*》就略見一斑。很多老人對我說,沒有美國的參戰,法國在德國法西斯統治下的苦難可能還要大,時間還要長。隨著二戰結束,美國對法國實施“馬歇爾計劃”,幫助法國醫治戰爭創傷並使法國經濟走向復興和繁榮。“馬歇爾計劃”不僅強化了法美經濟聯絡,也使數百萬來法經商、教學、旅遊等美國人突然發現法國風景如此優美,是盛產美酒、香水、時裝的國度。在美國人心目中,法國是最適合生活的地方,法國的精品文化成為好萊塢電影人的最愛,香榭麗舍大街、夏耐爾5號香水、戛納電影節、環法腳踏車大賽,還有F 1 汽車拉力賽、羅朗·卡洛斯網球公開賽等,也成為美國公眾心目中的法國代名詞。
記得在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的次日,法國著名的《世界報》發表題為“我們都是紐約人”的社論,明確支援美國的自由和開放社會的價值觀念。希拉剋總統也作為第一個外國元首很快訪問紐約,美國人對法國人充滿感激之情,認為法國人是患難見真情的摯友。法國隨後又加入了美國率領的國際反恐聯盟,在攻打塔利班的戰鬥中表現積極,也深得美國決策者和普通老百姓的好感。然而,由於法國堅持原則,堅決反對小布什當局藉口武器核查問題,對主權國家的伊拉克發動侵略戰爭,美法關係因而一度出現緊張,美國人對法國的惡感隨之上升。在美國,還出現了一些美國人抵制法國產品,將法國佳釀傾倒在地,就連國會餐廳也將法式炸土豆條改名為“自由土豆條”等。但平心靜氣地看,除伊拉克戰爭的特殊因素外,相當多的美國人仍然喜歡法國,認為法國人有品位,有教養,會生活,討厭法國的美國人屬極少數。
“浪漫”——中國人眼中的法國人
就中國政治精英而言,法蘭西是當年周恩來、*等一大批老革命家學習革命真理的地方。它雖然只有世界1% 的人口,面積也只有中國四川省那麼大,卻躋身於少數世界強國之列,發揮著國際性影響。戴高樂將軍不為美國馬首是瞻,率先在西方陣營第一個承認社會主義新中國,並一度退出北約。法國的獨立外交政策,無論在毛澤東時代,還是改革開放的今天,均受到中國外交決策者的高度重視,認為其是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