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力量之一。此外,法國實施的法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適度的政府幹預和保持公共事業國有經濟成分,以及實施全民社會保障和最低工資制度等,對中國的決策者印象深刻。
中法兩國心目中的對方(3)
然而,對中國公眾而言,法國則又是羅曼蒂克的同義詞。當“中國文化年”在法國搞得有聲有色之際,法國《解放報》駐京記者皮埃爾·阿斯基就“中國人眼中的法國”為題,專門到北大隨機採訪法語系學生,得出的結論千篇一律,幾乎都是兩個字,法國人很“浪漫”。阿斯基對北大學生對法國如此簡單的結論頗感沮喪,便在報紙上撰寫長文,指出法國除浪漫外,還是許多世界重大發明的故鄉,法國不僅是一個傳統文化大國,也是世界經濟強國和日新月異的科技大國。在我撰寫此書時,正值法國在華舉辦文化年,特別是令人難忘的文化年開幕式,法國現代音樂大師讓·米歇爾·雅爾在紫禁城午門舉行的鐳射晚會氣勢恢宏、神奇魔幻,給人一種鮮有的強烈的震撼。整個晚會萬觀眾,不,準確地說是整個京城、整個中國好評如潮。然而,只要看一下翌日全國各地的報紙評論,還是兩個字,法國人真“浪漫”!
其實,這種“浪漫的法國人”的印象對普通中國公眾而言,不僅是對法國的第一印象,也是惟一的印象。在法國文化年開幕之際,《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對380 名不同年齡和職業的北京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包括學生、教師、銀行職員、公務員、律師、攝影師、工人、市民等。84%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國人浪漫,68%的人表示要到法國旅行,36%的學生想到法國留學,67%的人有興趣學習法語,認為法語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語言,54%的人認為雨果是法國最偉大的作家,51%的人最喜愛的足球明星是齊達內。在受眾中,最熟悉的法國關鍵詞依次為皮爾·卡丹(90%)、戛納(88%)、家樂福(72%),只有14%的人知道代表法國航天技術的阿里亞娜火箭。
對法國浪漫的看法還可以從我在巴黎工作遇到許多國內來的朋友處得到佐證,他們每每談到法國時,總是對法國的浪漫喋喋不休和對法國的精品文化及生活方式流露出由衷的讚美,甚至連我能講法語也被視作一種福分。在這些朋友的眼光中,或置身繁華的都市,或寧靜的鄉間,法國男女隨時隨地的熱吻強化了對法國羅曼蒂克的印象。無論是法國作為國家、還是巴黎作為城市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所有的人都是為了享受生活才來到巴黎。我有一個外甥女,在上海上大學三年級,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到法國的商學院學習奢侈品品牌管理。據她說,在中國持她這樣想法的女孩很多。
當然,除了法蘭西的浪漫外,中國人對法國人的看法還有很多。我在前面第二章曾談到法國文化對中國人的重大影響。在中國人心目中,法國是世界文化大國,是雨果、巴爾扎克等世界文學巨匠的故鄉。法國人是有教養、文明,懂得生活情趣的同義詞,但對中國人印象最深刻的還莫過於法國人的極端自由。我在巴黎接觸到的大多數中國朋友認為法國人沒有任何約束,活得很瀟灑且很真實。正是法國人思想上的獨立性和自由化,才使法國給世界奉獻了無數思想家、藝術家和建築大師。不過,法國人個人至上的自由主義思想對信仰國家至上的中國人來說,認同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大多數同胞對法國人頻繁、甚至無端的*感到不可思議,甚至予以批評,認為將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是不足取的。當然,也有一些朋友對此表示認同,認為法國人的思維和體制符合人的本性,人與人的利益衝突可以本能地發洩,又可透過法制的遊戲規則予以調整。一個表面看來混亂嘈雜的社會,經過*、*、與政府或僱主談判等程式,在利益分配得到均衡後重新恢復平靜。然而,不管你如何理性地看待法國社會的利益調整體系,一個工潮迭起、各執一詞的國家是很難對準備國際化經營的中國企業產生吸引力的。不少中國的企業家朋友對我說,他們很想在法國投資,認為法國是歐盟的核心市場,在法國的市場存在有助於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但法國的勞動和社會成本實在太高,不是創業的理想場所。
當然,要說國人對法國的印象,還有許許多多,需要一提的是法國人的愛國主義。法國人天生愛批評,罵政府天經地義,不罵白不罵,但對祖國法蘭西充滿深情,罵法國的幾乎沒有。旅居法國這麼多年,我從未發現過有人批評法蘭西。我曾和新華社記者專門聊過此現象,可以說,在巴黎工作的中國人對法國人的愛國主義都印象極為深刻。碩大無朋的法蘭西體育場,每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