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方面的世界成就。最後,他總不會忘記談到他的老本行法國高速列車。難能可貴的是,他把我們的會談中的設想、遇到的問題都以會議紀要形式報告戴爾馬涅主席,希望最後形成一個以經社理事會名義致法國政府的建議報告。他對我說,他在經社理事會工作了快10年,認識所有的委員。凡中法間想要合作的行業,只要中法開單子,他都可以找到法方對應的人。他是如此誠懇,有時我都覺得由於我們內部協調不暢,有點愧對他的這番熱情。蔣曉東後來告訴我,老先生特別關心他們留學生辦的這家引智公司,常常幫助他們引見法國企業和主管領導,並多次親自出席他們的活動,給予最直接的支援。
老德就是這樣一位辦事認真的老頭,他心裡裝的就是中國,透過與他的交往,特別是共同主持中法中小企業合作圓桌會,也使我對法國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熱情和困惑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3) 介紹了兩位老夫子,我想再介紹一位年輕人,她叫李明嘉(Rébécca),23歲,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學生,是個小姑娘,但她最反對我說她是小姑娘,因為她已是巴黎大學生自辦雜誌《別樣的中國》(Autrement la Chine)主編,雜誌發行量超過1000份,在巴黎的大學生及一些與中國事務相關的部門中影響較大。因為她的雜誌,我認識她併成為了朋友。在辦雜誌之初,她向我談了想法,我認為是好事,就表示贊同並出了點主意。創刊時吳大使還應邀寫了發報刊,出第二期時她又採訪文化處劉公參,專門談中國在法文化年。後來是中法建交40週年,她執意要採訪我,讓我談一下中法雙邊關係。她辦雜誌可謂嘔心瀝血,從組稿到編輯、排版到印刷、發行,從聯絡被採訪人到找到贊助商,幾乎都是她一個。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苦自己,做這件與自己利益毫不相關的事。她回答得很乾脆:“喜歡”。
別看小女孩年齡不大,辦雜誌卻很有經驗,我特別佩服她想採訪誰就是誰。從歐萊雅公司(OREAL)在上海的總經理、歐洲航空航天防務集團(EADS)駐京代表石巴胡到文化年法方主席昂格雷米,她特別能抓住讀者的眼球,知道這些人物的訪談必然提高雜誌的可讀性。當然,中國大使館的支援,也使她的雜誌更具權威性。她在中學就開始學中文,曾在北京語言學院進修過一年。她特別熱愛中國,喜歡和中國人交往,與卡班一道,成為來我們大使館出席活動時一老一少兩個“常委”。她的已故父親是一位科西嘉藝術家,母親是阿爾及利亞的音樂家,為伊希市政府工作。伊希市長安德列·桑迪尼曾對我說起李明嘉一家,表揚他們一家,包括已故的父親是文化對話的榜樣。李小姐很執著,她已認定中國是她未來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她利用業餘時間陪同中國代表團,當翻譯,在僑校教中國人學法語。有一次,我在吉美博物館參觀孔子展時與她母親不期而遇,她母親對我說,李明嘉想聽聽我對她未來職業選擇的建議,問我有沒有時間。幾天後,她給我打了電話,並按時來到大使館見了我。原來她想在繼續辦雜誌、走新聞傳媒的道路和報考巴黎政治大學,然後再爭取考入外交部,以便將來到北京當法國外交官之間要進行選擇。我聽完她的來意後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別看她年齡不大,對自己的未來早有考慮,我特別想感謝她對我一箇中國外交官的信任,專門來使館聽取意見。我根據自己的經歷,介紹了外交工作的特點、紀律和由於職業所帶來的家庭生活方面的犧牲。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一神聖工作,使我開拓眼界、濃縮人生,在法國結識了那麼多的朋友。我說,我對新聞工作不瞭解,但記者是無冕之王。如果今後能用手中的筆,為促進中法關係多寫些好文章,同樣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最後,我用一種禮貌的外交語言說:“只要你用中文,為中法友好工作,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是有意義的”。
我不知道她最終的選擇是什麼,但可以肯定,偉大的中國已融入她的生活、融入她的血液,而中華的騰飛無疑又為她職業生涯的發展鋪就了一條錦繡大道。
我離任前夕,攝影家呂布裡內埃執意在凱旋門邊上最有情調的“明星”酒吧為我搞了個晚會。我把李小姐也請來了,為的是向她說聲再見。來參加晚會的朋友很多,中心的議題還是中國。猶如中法關係是個偌大的舞臺,我同我使館所有的外交官同事都不過是這個舞臺上的普普通通的演員,不同的是我今晚要謝幕了,我要說謝謝大家對中法關係發展的關心。李明嘉一夜不語,散會時,她說要自己一個人走走。我陪她從“明星”酒吧走回了大使館,她依然路途無語。我